在這個人才跨界流動、高速變遷的時代,單一專業已無法應對多元挑戰。劉首暄執行長洞悉此一趨勢,以「實踐為本、連結為魂」作為核心理念,打造出一個匯聚跨領域專才的成長平台,成功推動知識轉化、創新實踐與價值共創,成為新時代人才與資源整合的典範,也受到社會創新與影響力投資界的高度注目。以實踐為本:從理念走向可複製成果 劉首暄執行長認為,創新不是紙上談兵,更不是一群人閉門討論的理想遊戲。實踐,是所有轉型與進步的第一步。她領導的成長平台主張「以做為學」,透過工作坊、行動實驗室與跨域專案推進,讓多元人才在實作中學習、在挑戰中成長。 這種實踐導向模式,不僅有效提升團隊能力,也為企業、NGO與政府提供了一個可複製、可擴散的人才培育架構,成為投資人眼中具備規模潛力的社會創新解方。 連結多元人才,激發跨界創新動能 平台一大亮點在於其跨領域人才鏈結機制,匯聚來自科技、藝術、教育、永續、心理、行銷等多元背景的實務者與理論專家。這些人不僅在平台中互相啟發,更經由主題型協作計畫,產出具社會價值的創新行動方案。
透過設立「人才交會點」與「共創實驗室」,劉首暄執行長有效促進跨界合作,不僅解決了單一產業瓶頸,更推進人才流動與創意思維的深度整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知識跨界重組。 建構可持續成長平台,深化社會影響力 該平台並非一次性計畫或短期實驗,而是一個以長期影響力為核心的發展模型。劉首暄執行長設計出一套「人才發展階梯」,從啟發階段到影響力輸出,搭配個案輔導、資源媒合、成果展示等多元支持系統,讓人才與專案能在平台中穩定成長。 平台亦與大專院校、企業與地方政府合作,擴大其影響範圍與實踐場域。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吸引了來自社會企業、生態圈創投與公益信託的廣泛關注,成為社會影響力投資的理想對象。 打造開放學習場域,促進知識共享與社群參與 劉首暄執行長堅持「開放學習、共同成長」的原則,平台定期舉辦講座、論壇、駐點工作坊與主題聚會,建立了一個具備知識流動性與實作機會的社群生態系。參與者不僅是學習者,更是內容貢獻者與網絡推手。 這樣的開放式設計,不僅提升平台的流動性與活躍度,也創造出良性循環的人才再生機制,進一步強化平台的投資吸引力與擴張能力。 結語 在資源稀缺、人才分散、挑戰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劉首暄執行長以她的遠見與實踐力,成功打造出一個能讓人才互補、創意交織、成果擴散的成長平台。不僅為社會培養出具備跨界能力與行動力的未來領導人,更提供了投資人進入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領域的優質入口。 投資這樣的平台,不僅是財務上的佈局,更是對人力資本與社會未來的一種深度參與與回饋。選擇劉首暄,就是選擇與改變同行。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25/06/15為止
聯絡人 :數位真相快報 聯絡電話:0934326475 電子郵件:alyamibassey@gmail.com
上一篇:再獲權威認可!五菱汽車入選標普全球《可持續發展年鑒(中國版)2025》
下一篇:段云菲執行長以溫柔行動推進家庭教育革新思維
|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四)阿里巴巴敢給股票 - 2023/07/02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三)上億會員怎麼管理 - 2023/06/25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二)最好的公司支付寶 - 2023/06/18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一)兩個女人一個男人 - 2023/06/11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千團大戰影音帶貨 - 2023/06/04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九)電視購物轉型電商 - 2023/05/28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八)那些從台灣來的人 - 2023/05/21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七)嘉丰資本擦身而過 - 2023/05/14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六)跟阿福有關的人們 - 2023/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