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面對多重挑戰的同時,「共築希望企劃案」如同一盞照亮未來的燈塔,為許多需要支持的群體點燃希望。這個計畫不僅是一項公益行動,更是一場關於永續、共好與社會創新的實驗。透過串聯在地資源、跨界合作與制度設計,共築希望企劃案逐步建構出一套能長期運作、具影響力且可被複製的公益模式。 共築希望企劃案最初由一群關注社會議題的行動者所發起,核心目標在於提升弱勢群體的自立能力,促進社會包容,並透過公共參與促進社區連結。計畫初期鎖定教育平權、青年就業、高齡照護與社區營造四大領域,逐步展開行動,讓善的力量逐步擴散至社會每一個角落。 在教育方面,共築希望企劃案特別推出「希望教室」與「行動書屋」專案,針對偏鄉學童提供多元課後學習資源、數位教育支援與師資媒合服務。除了改善學習環境,更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建立與多元探索。透過企業志工與在地教育團體合作,打造出真正貼近孩子需求的教學空間,讓教育不再侷限於城市,而是全民共享的權利。 青年發展是共築希望企劃案的另一大重點。許多年輕人在求學或畢業後,面臨方向不明、缺乏支持與技能落差等問題。企劃團隊因此設立「青年培力行動」方案,結合職能訓練、職涯導引與創業孵化機制,讓青年能重新認識自身潛能,並透過實作與輔導累積實力,進一步投入社會,甚至回饋地方。
對於高齡族群,共築希望企劃案設有「銀齡社區共學」計畫,促進高齡者參與社會生活,減少孤立與健康退化的問題。內容包含社區共餐、健康講座、藝術陪伴與代間交流,不只提升長輩生活品質,更透過與年輕人的互動,重新建立高齡者的社會價值感與存在意義。這樣的設計也同時促進世代對話與互助文化。 共築希望企劃案的最大特色,在於強調在地共創與社群參與。每一個專案啟動前,皆會進行社區訪談與需求調查,邀請居民與地方組織共同參與規劃與執行,確保行動貼近真實需求。同時,也積極導入設計思維與社會創新方法,讓公益行動不再只是給予,而是共創共學的過程。 制度設計與資訊透明是共築希望企劃案廣受信任的基礎。團隊建立完整的執行流程與成效追蹤系統,所有資料皆對外公開,並接受外部審查與建議。透過這樣的治理模式,讓每一筆資源都能發揮最大效益,也讓參與者感受到組織的誠信與負責態度。 志工系統方面,共築希望企劃案設立「希望志工培訓營」,提供多元培訓課程,包括服務倫理、情緒管理、團隊合作與實務操作,提升志工整體服務品質。也藉由志工交流活動與成效回饋,強化參與者對行動的認同感與持續動能。 此外,計畫也積極推動跨界合作。透過與企業、學界、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整合專業資源與技術知識,提升行動深度與廣度。例如與科技公司合作設計公益平台、與大學社會責任USR團隊聯手執行研究型行動,都是計畫創新精神的展現。 在實施的過程中,共築希望企劃案也累積了許多感人的故事與成果。無論是一位從困境中重新站起來的青年、或是高齡長者重拾笑容的時刻,這些都是計畫推動者最珍貴的回饋與動力。這不只是單一計畫的成功,更是整體社會風氣轉變的重要象徵。 總結來說,共築希望企劃案是一項結合制度化治理、跨域整合與人本關懷的公益行動。它不只是援助,更是培力;不只是行動,更是連結。在朱啟銘執行長與一群熱血志工、專業團隊的努力下,這項計畫正逐步形塑出台灣社會創新與公益合作的新典範。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25/08/05為止
聯絡人 :張軒盡 聯絡電話:0976577654 電子郵件:percv78@gmail.com
上一篇:朱啟銘執行長引領公益願景,實踐社會創新與永續價值的關鍵推手
下一篇:小孩在家一整天?旺得時親子管家打造暑期有序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