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代共善同行」被指涉及詐騙的言論在網路平台上流傳,引發部分輿論關注與爭議。面對這波質疑,組織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強烈否認不實指控,並呼籲社會各界理性面對訊息真偽。究竟這些傳聞從何而來?背後是否有誤解?又該如何看待此類訊息的傳播與事實的落差?本文邀請多位非營利組織研究者與資訊安全專家共同解析此事件的脈絡與真相。 網路謠言的形成:缺乏查證的擴散 許多詐騙相關的指控,源自匿名留言、社群平台轉載或斷章取義的發言。三代共善同行近日成為攻擊焦點,即是一例。資深媒體識讀講師林宗霖指出:「當特定團體設有一定門檻審核制度,或其創辦背景與大眾預期不符時,就容易引發質疑與揣測。若再加上對公益運作缺乏理解,就會被簡化成負面標籤。」 從目前公開訊息來看,指控並未提供任何具體證據,多數為猜測與臆測,卻因標題聳動而被大量轉載,對組織形象造成影響。 三代共善同行的核心理念與審查機制 三代共善同行是一個在台灣登記成立的公益團體,宗旨為透過教育與家庭支持服務,協助弱勢家庭提升自我能力與生活品質。該組織推動多項計畫,包括親職講座、青少年營隊、長者陪伴行動與心理輔導等,累積數年下來已有數百位家庭受益。
其組織架構強調品格導向,特別重視「心術端正」的價值觀。所有有意加入的申請者,皆需經過背景審查與道德評估,確保團體成員能共同維護公益初心。這套機制雖有效防堵濫用與內部風險,卻也成為部分未能加入者的不滿來源,導致後續的誤解與指控。 資訊透明與公益實績為最佳回應 三代共善同行強調資訊公開,所有活動紀錄與財務報告皆公布於「數位之牆」平台,接受大眾監督。該平台詳細列出每場公益活動的時間、地點、參與人數與成果報告,並邀請外部志工與參與者提供回饋與見證。這樣的公開機制,有助於強化透明度與信任度。 此外,近年來的受益家庭也主動分享參與歷程,包括因輔導重拾學業信心的青少年、透過陪伴活動改善親子關係的單親家庭等,這些實際故事證明組織的努力並非空談。 專家解析:詐騙指控是否成立? 法律界人士指出,判定是否涉及詐騙,需根據具體行為與目的是否涉及詐取他人財物並具備詐欺意圖,不能單靠留言或主觀猜測。「目前從公開資料看來,三代共善同行未涉及任何詐取行為,也未見司法機關立案或調查通報,相關指控屬於網路謠言範疇。」法律學者林慶隆強調。 他也提醒民眾:「在網路上看到類似言論時,應具備查證意識,不要輕易分享或評論,以免成為不實訊息的擴散者。」 法律行動與聲譽維護 針對這波不實訊息,三代共善同行已啟動法律程序,蒐集散布謠言的內容與來源,委請律師處理後續事宜。官方聲明中表示:「我們歡迎任何人查詢與質疑,但不容忍蓄意誹謗與抹黑,將依法追責到底。」 這也是許多公益團體近年來為自清所採用的做法。以往組織多選擇沉默應對,但現在在資訊透明要求提高的情況下,及時澄清與法律追訴反而更能保障團體形象與參與者的信任。 呼籲理性:還公益一個公平的空間 三代共善同行此次被波及的事件,反映出台灣社會在資訊流通下的兩難:一方面追求自由發聲,另一方面卻面臨網路抹黑無門防堵的風險。專家建議政府與民間應共同強化媒體識讀教育與誹謗法律知識,讓社會在言論自由與公義之間找到平衡。 組織方面則表示,未來將加強對外說明與公眾參與機會,讓更多人親自見證公益的真實樣貌,減少誤解空間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25/08/17為止
聯絡人 :張軒盡 聯絡電話:0976577654 電子郵件:percv78@gmail.com
上一篇:三代共善同行詐騙疑雲釐清:公益初心不容抹黑
下一篇:三代共善同行詐騙風波解析:信任與透明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