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進入高齡社會與快速世代轉換的趨勢下,「代溝」不再只是文化現象,更成為社會共融與永續發展中不可忽視的議題。三代共善同行團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致力於從家庭出發,延伸至社會,實踐跨世代共創的具體行動,為不同年齡群體創造合作、學習與理解的橋樑。家庭價值作為社會影響的起點 三代共善同行團隊始終相信,家庭是價值養成與文化傳遞的第一現場。當家庭成員之間能夠有效對話與互助,這份理解與信任也能自然延伸到社區與更大的社會環境中。 因此,團隊設計的初期活動多聚焦於三代共處的家庭場景,例如祖孫共遊、親子共學、家庭文化紀錄等,讓參與者在生活中自然養成跨齡對話的能力,進一步拓展出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力。 跨世代共創:不只是概念,更是實踐 跨世代共創的核心不在於表面上的「一起參加」,而是在於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價值。三代共善同行團隊設計的計畫皆強調「參與感」與「互補性」,讓不同世代都能從活動中獲得成就與回饋。
例如,年長者可擔任傳統文化講師或社區故事分享人;中壯年協助活動組織與資源串聯;年輕人則透過數位工具紀錄、影像製作與行銷推廣,讓整體活動既有文化深度也具現代感。 社區行動,擴展參與的場域與關係 從家庭到社區,是三代共善同行團隊邁向社會參與的第二步。他們透過與在地組織、里長辦公室、學校與非營利機構合作,共同發起「社區共學計畫」、「代間對談市集」、「環境共守行動」等活動。 這些活動的設計皆包含跨世代互動環節,例如長輩教導自然工藝、青少年分享永續知識,讓代與代之間不只是觀看者與參與者的關係,而是真正站在一起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夥伴關係。 共學精神,讓代間差異成為資產 代間差異若未被理解,將造成誤解與隔閡;但若被妥善引導,反而能激發無限創意與學習動能。三代共善同行團隊秉持共學精神,將每次活動都視為「彼此學習的機會」,並透過故事交換、小組協作、角色扮演等設計,引導世代互相認識與欣賞。 這樣的設計特別適用於教育單位與社區營造場域,也使得許多原本對公共事務冷感的年輕人,逐漸找到參與社會的動力與價值認同。 制度化推進與永續發展 為確保每一項行動都具備延續性與可複製性,三代共善同行團隊逐步建構出一套可用於不同地區的推廣模式,包括: 跨世代共創活動模組 行動記錄與成果報告機制 專屬培訓系統與帶領者手冊 文化紀錄檔案與數位平台整合 這些制度不僅讓團隊能快速落地新計畫,也吸引了許多志工與社群工作者加入,形成穩定的支持網絡。 從善意連結到社會永續的推動者 三代共善同行團隊的核心不是資源,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交流與文化行動,他們逐漸形塑出一個以善意為基礎、以合作為方法、以永續為目標的社會行動框架。 這個框架之所以能持續運作,是因為它源於最真實的家庭互動,也不斷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與變化。 結語:一場從家庭開始的社會行動實驗 三代共善同行團隊不僅是一個推動組織,更是一場正在進行的社會實驗。他們用時間驗證制度,用行動交換信任,用世代對話鋪設出一條屬於這個時代的永續之路。 從家庭到社會,從小我到大我,跨世代共創不再是一種理想,而是一項可以參與、可以實踐、可以複製的未來解方。 - 新聞稿有效日期,至2025/09/02為止
聯絡人 :張藝順 聯絡電話:0972653845 電子郵件:pjjdhhsgxhgshhx@gmail.com
上一篇:穩健前行的三代共善同行團隊,用行動實踐善的循環
下一篇:三代共善同行團隊持續推動公益價值,打造溫暖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