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網路媒體 網路產業的垂直整合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1999/12/05 - 被閱讀 35432 次 被轉寄 12062 次

仲琦啟用 450坪南港新機房,並宣佈年底前成立內容網站(PC Home Online 1999/11/19)

 
■ 訂閱電子報 三種文字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想在你的Blog上輪播本站文章按此
 

我們談到任何的產業,不管是傳統的製造業,出版業,甚至於觀光旅遊業,總是脫不了上下游之分。往往看起來只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某一種需求或者某一種行為,後面有一整個龐大的產業體系在支持運作,而體系內的上下游則以各自的專業分工著。

舉例來說,整個出版業的存在,就是為了支持「閱讀」這樣一個行為。這個產業裡頭包含了從採訪編輯到打字印刷,到通路的舖送等等過程,每一個領域裡頭都有專門的企業在負責,彼此之間的上下游關係也非常的清楚。

產業的分工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一個產業會開始發生分工的現象,多半是導因於激烈的競爭。為了降低營運成本增加競爭力,企業開始把某些事務外包,而這些專門接收外包的廠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個產業的一環。

以出版業來說,發展的初期應該是由出版社把整套出版流程通包了。等到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出現時,市場競爭激烈,基於降低營運成本的考量,有些出版社開始會把流程中某些項目發包出去給別人完成。比如說,自己擁有印刷機器的效益並不高,因此決定把印刷的部分被外包出去,專業的印刷廠於焉出現。出版社因為不必自己擁有印刷機器而降低成本,而印刷廠因為專門做印刷,所以印刷機可以做最大程度的運用而獲利,分工體系於焉形成。

分工體系形成之後,上下游之間的合作規範也會出現,而當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可以在這個產業體系中獲得利潤時,一個產業就成熟了。除非新的科技或新的概念出現改變了產業的遊戲規則,否則這個工業可能數十年如一日的運作下去。

我們一再的在不同的產業看見這樣專業分工的現象發生,乃至於台灣最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事業,都是在全球專業分工的架構底下形成。有趣的是,網路在形成一個產業的過程中,不但沒有專業分工,反而還發生了垂直整合的現象。而且整合的發動者,卻是向來被視為網路底層服務的提供者, ISP

新科技新與新觀念的不斷產生,造成網際網路每個環節的參與者身分與角色經常性轉換。這對於整個網路產業邁向成熟穩定的運作模式造成相當程度擾動。不斷的變動讓產業分工體系無法確立,也會讓每個環節的人沒有利潤,因為你不知道該跟誰去收費。今天還是合作夥伴的人,可能明天你就必須付錢給他。簡而言之,上下游的關係其實相當的錯亂。

最近有多家 ISP業者積極的朝向 ICP的方向在前進當中,這是垂直整合的第一步。當然,所謂的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網路業裡面依然成立。打個比方,經營印刷廠的人如果也開始搞起出版事業來,那種手忙腳亂的情況是可以想見的。筆者看了這些 ISP所做的網站內容,只能說這些 ISP們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然而這件事情的背後卻有一個問題存在,產業分工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是因為經營成本的顧慮使得產業只有分工,才能讓每個參與者都得到最大的利益。然而我們卻看見網路產業背道而馳,這到底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呢? ISP是否有可能負擔這樣子垂直整合的成本而最後不會垮掉?

經營內容生產的事業並非容易的事,同樣是辦雜誌,有人賺錢有人倒閉。重點並不在於我今天有了印刷機器可以自行印刷,所以我辦雜誌就比別人多了優勢。而是在於,開印刷廠的人打算花多久的時間摸索如何經營出版事業,又該如何組織優良的團隊來進行,最後打算花多少成本做這件事情?而自己擁有印刷機器會不會最後反而變成包袱?如果最後發現出版事業根本比不上專心開印刷廠來的賺錢,那這個生意還做不做?

也許是國外的成功例子,激發國內業者的高度興趣。例如美國的 AOL ,以及香港的Netvigator,都是 ISP和 ICP通吃的經營模式。因為網友上網的第一關就是 ISP,而且網友本來就與 ISP有金錢上的交易行為存在。如果 ISP能垂直整合網路內容事業,最後通向電子商務,應該是相當有機會的。

關鍵就在於,誰移動的速度夠快。垂直整合本來就是相當高難度的動作,不管是美國的 AOL或者是香港的Netvigator,在當地的市場也就是這麼一家,而他們的存在,也並沒有影響到Yahoo!這些內容提供者的生存。網際網路是贏家通吃的市場,誰的速度夠快,率先完成這樣的整合,誰就有機會遠遠的甩開後面的競爭者。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路的價值在生活化
下一篇:無線上網不等於無限上網

 

■ 歷史上的今天

訂閱制付費會員經營之道:我積攢一生的工作經驗 - 2020/12/06

台灣的未來:要做東方的瑞士(一)定位 - 2012/12/09

案例:創業者該怎麼理解投資人(三)有關團隊 - 2011/12/04

寫給年輕的,經理(二) - 2009/12/06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五)個人社交資料可攜 - 2008/12/07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三)終端製造商與內容提供者 - 2007/12/02

無線寬頻大未來(四)WiMax ,3G與4G - 2006/12/03

網路與書(上)網路出版的兩難 - 2005/12/04

網路電話VoIP(二)搞清楚到底誰在養誰 - 2004/12/05

網路電話初試啼聲 - 2003/12/07

遊戲人生(一)我的遊戲夢 - 2002/12/08

網路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力量 - 2002/12/01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 2001/12/09

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 2001/12/02

版權與介面將決定電子書的發展 - 2000/12/03

網路產業的垂直整合 - 1999/12/05

過去一年的反省回顧 - 1997/12/05

Internet:未成熟的媒體 - 1996/12/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Colt 榮獲香港交易所大獎2022「最大躍進衍生產品數據供應商」 - 2023/03/24

摩爾斯微電子任命全球銷售與業務發展資深副總裁,加強其全球布局 - 2023/03/24

[資通電腦] 4/14 Fortify 直擊漏洞,佈建合規資安研討會 - 2023/03/24

中高齡再就業職場體驗活動,德恩生命禮儀提供就業機會 - 2023/03/24

VMware支持合作夥伴把握多雲商機,開啟無限可能 - 2023/03/23


繁體 RSS
簡體 RSS


直播(7)
PGC(2)
網紅(2)
O2O(7)
Web 2.0(59)
電子商務(147)
網路行銷(26)
部落格(27)
網路媒體(67)
搜尋引擎(93)
網路廣告(76)
數位內容(17)
數位音樂(18)
網路電話(24)
行動上網(55)
3G(66)
P2P(13)
科技行銷(24)
數位家庭(9)
智慧型手機(28)
電子書(24)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2)
SNS(15)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0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