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都燒到哪裡去了? 2011年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總結來說就是虛火太旺。創業者把市場
往死裡做,投資人在旁邊添加柴火就怕燒得不夠快。前幾年一飛衝天
的各種奇蹟,現在紛紛遭到質疑。「電商大佬」走下神壇,開始為了
營利苦惱,電子商務回歸商務本質,這是理性的也是必然的修正。 都說電商燒錢,然而錢到哪裡去了?這幾年中國B2C 電子商務的推廣
成本高昂,早年還曾有過投入一塊錢廣告費能賺20元回來的黃金年代
,而這個投入產出比早就到 1以下。節節高漲的媒體費用固然是競爭
造成,但背後的深層原因卻是一個不誠信社會正在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在海外生活過的朋友們可能都體驗過在網上購物的便利。挑選商品,
下單,支付的時候掏出信用卡,輸入個人資料,卡號,到期年月,頂
多加上CVV2碼之類的認證碼(信用卡背後簽名條上的末三碼),之後
就等著送貨上門。然而這樣的一個流程,在中國卻是要困難得多。 首先,在很多時候,網上使用信用卡支付必須要預先開通網上交易功
能(為了安全,這個功能通常預設關閉)。開通後,交易是有限額的
,如果要進行比較大額的支付,須要另外申請提高額度(再一次,為
了安全)。很多人因為這樣的環節,購物到一半買不下去了。 此外,使用部分銀行的信用卡在網上購物,支付時必須要插入U 盾(
USB Key )除了安全考量,也能證明這是你本人所為(U 盾具有電子
證書,在法律上你不能抵賴說你沒下這個單買這個東西或是別人所為
)。沒帶U 盾就抱歉了(例如在辦公室裡),買不了。 美國與中國網上支付環節比較:
◎支付的障礙來源自信任感稀缺 使用銀行卡(儲蓄卡)網上購物時,在支付環節所遇到的問題跟使用
信用卡相差無幾。有人會問,使用貨到付款不就好了。是的,這也是
中國 70%以上網上購物者的選擇。然而,電子商務的經營者並不喜歡
貨到付款,成本高回款慢風險高,總希望逐漸拉高線上支付的比例。 下圖:比較美國亞馬遜和當當網的付款頁面 在比較了美國亞馬遜和當當網的購物付款頁面後,何者更令人眼花撩
亂以及更容易放棄,非常明白。中國的消費者真不容易,電子商務網
站同樣不容易。花錢打廣告引來的一個網站訪客,他也把商品放進購
物車,最後卻在付款這個環節放棄了,有誰願意? 使用類似美國PayPal之類的第三方支付能解決問題嗎?實際上不能。
雖然,類似支付寶或財富通的第三方支付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億用戶,
但使用起來並不如PayPal這麼便利。在PayPal註冊帳戶後,只要添加
信用卡到帳戶裡,用帳號支付時就可以直接從信用卡扣款。 而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也類似,在開設帳號後添加信用卡或銀行卡,以
支付帳號付款時款項從卡裡扣。也可以把錢從銀行卡上先匯入到支付
帳號,然後用支付帳號裡的餘額支付。前者當然要方便多,只是不管
哪一種,都會受到銀行網上支付額度限制,但免去使用U 盾的不便。 然而,大部分消費者習慣在付款前把錢先儲值到支付帳號裡,之後才
用來付款,不想使用第一種方法。為什麼選擇了更麻煩的方式?消費
者異口同聲說,只要輸入帳號密碼,錢就直接從銀行扣掉了,真恐怖
!太不安全了,寧可麻煩點! ◎投資人正在為信任感的稀缺買單 對於美國的銀行來說不是問題的事情,在中國的銀行看來是問題(所
以防客戶跟防賊一樣);在美國的電子商務網站來看不是問題的事情
,在中國的電子商務網站非常頭疼(所以每取得一筆訂單的成本非常
高);美國消費者從不擔心的事,中國消費者擔心死了,寧可麻煩點。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相較於美國,中國社會是一個信任缺失的社會
。因為信任感的缺失,所以在中國做生意的成本非常高昂。為了保證
結果,往往必須付出鉅額成本,以彌補交易雙方對於信任感的缺失。
首先假定對方有惡意總是不會錯的,先把各種防禦措施建起來再說。 這種不信任長年下來培養出一群厲害的消費者,知道怎麼樣判斷網上
商店賣的是不是假貨,頁面上對這個網店的評價是真的還是馬甲刷出
來的。結果是,誠信商家即便在網站上聲明假一罰十也沒人要信,因
為消費者首先假定你是壞人。這樣的環境做生意成本怎能不高? 在大陸搬過幾次家,都在知名租屋網站上搜尋。讓人崩潰的是,看上
的房子打電話過去,中介總說那房子租掉了,我給你推薦另一套。後
來才知道網上租屋資訊通常假的,只是仲介為吸引你打電話過去的手
段,網上看到的房子可能根本不存在。現在,這種手段租戶習以為常。 電子商務公司「保證 X日內送到」的承諾,只要遇到農曆過年往往就
跳票。與美國相比管理水平相差甚遠的物流公司倉庫裡堆滿了爆倉的
貨,在還不知道要花幾年才能追上先進國家的水平時,很多消費者已
經學乖了,自覺的在春節前停止了網購,因為反正收不到。 ◎投資中國電子商務效益不高 從投資觀點來看,十前前投資美國電子商務市場,跟現在投資中國並
不相同。美國是一個物流與信用體系健全的社會,而且誠實的道德被
提倡與實踐(你能看到很多不誠信企業的下場有多慘)。把網際網路
(電子)加在相對健全的商業體系上(商務),效益很高。 因為社會的信任感稀缺,在中國做生意的成本很高,電子商務產業只
是大環境的縮影。投資在中國的電子商務,資金很大一部分被拿去填
入那個叫「不信任」的坑裡。而這點錢當然不夠呢,所以我們要上市
,讓美國股民來幫我們買單吧。中國的電子商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黃紹麟)
上一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有關天賦,創業,與神的故事
下一篇:後電子商務時代(二)從價格敏感度看市場競爭格局
■ 後電子商務時代(一)投資人正在為「不信任」買單 - 2012/02/19 ■ 如何遠赴中國大陸工作(四) - 2008/02/17 ■ 企業網站的 Web 2.0之路(下)企業網站物件化 - 2007/02/11 ■ 數位音樂的行銷難題 - 2006/02/12 ■ 數位‧電視‧混戰 - 2004/02/15 ■ 平板式電腦-鍵盤與螢幕的愛恨情仇 - 2003/02/16 ■ 3G與4G的競爭? - 2002/02/17 ■ 網際網路抬頭挺胸的2002年 - 2002/02/10 ■ 人頭的力量 - 2001/02/18 ■ 媒體與通路 - 2001/02/11 ■ 入口網站的下一步 - 電子商務篇 - 2000/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