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數位管理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1/12/09 - 被閱讀 72715 次 被轉寄 2565 次

科技行銷的精神在於,能針對每個階段的使用者以不同的行銷包裝與 訴求,定價,通路,客戶服務等等,將產品的普及率拉抬到最終讓主 流大眾接受的程度。然後在市場將近飽和之前,引動另一波創新。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科技行銷的領域中,有一個相當有名的模式,生動而簡單的描述了 新科技散佈的過程。(筆者才疏學淺,不知道是哪位大師所提,但這 個模式卻簡潔有力影響深遠)這個模式可以用下面的圖形表示:

從圖形的分布可以看出,一個新科技的推出,剛開始的時候必然是所 謂的創新者(Innovator )首先採用,這部分人的比例約略是2.5%。 接下去會跟著採用的人,是所謂的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 ), 約佔13.5% 。這兩種人可以稱為先知先覺者,相加起來佔有比例達到 百分之十六。

然後是後知後覺者,又可依照接納新科技的時間先後分為早期多數( Early Majority),以及晚期多數(Later Majority),各佔34% 左 右。最後是不知不覺的人或者是死硬派堅持不採用的,約佔16% 。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知先覺者與後知後覺者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斷層 (Gap) 。這正是這個模式最生動有趣的地方。他說明了新科技要從 先知先覺者擴散到後知後覺者的過程中,存在著龐大的斷層需要去克 服。而這個斷層能否被克服,正是這個新科技最後能否被主流大眾接 受的關鍵。

而歷史上充滿了太多科技產品,因為無法跨越這關鍵的百分之十六門 檻,最後只能淪為小眾的應用無法成為主流,甚至消失在歷史的舞台 上。

每一樣新科技產品的誕生,莫不是經過了這樣的步驟才達到全面的普 及。以電話的例子來看,第一批使用電話的人就是發明電話的人。就 好像第一批電腦的使用者,就是發明電腦的人一樣。這些人就是最前 頭的2.5%。他們的工作本身就在於催生新科技,所以常常會用到新科 技本身。

接下去是生活或者工作上極度需要,或者是天性對於新科技極力擁抱 的族群,會開始採納新的科技,這些人就是佔13.5% 的那批人。從使 用行為上可以明顯區分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科技本身為樂的玩家型 ,這種人會自己採購零件組裝電腦,對於新的技術津津樂道。

他們的個人財產有很大的部分花費於購買新科技裝備。極度狂熱,高 度的品牌忠誠,對於規格瞭若指掌。使用行為易於常人,往往能忍受 不成熟的新科技所帶來的極度不方便與高價,例如在搖晃的捷運車廂 中能夠以低解析度的PDA電子書而絲毫不覺得眼花,也絲毫不覺得 這是成本很高的閱讀行為等等。

與這群人保持高度的良好關係至為必要,因為這群人會左右其他後知 後覺者的採購決定。而良好以及不斷維持創新的產品更為重要,因為 這群人也不笨,他們會為良好的產品背書,並維持極高的品牌忠誠, 也因此行銷的重心常常在產品本身的規格上面。

另外一種是百般無奈型。這種人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常常接觸新科技 ,但是卻不見得對科技本身感到熱衷。例如有不少上班族在上班時間 對於網路的依賴非常深,但是回到家卻完全不想再上網。替這群人著 想更好的工作效率是必須的,他們的意見也會影響辦公設備採購者的 決策。

佔了34% 的早期多數(Early Majority),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性 格基調。對於這種人,在行銷上請不要談規格,也請不要談專有名詞 。在行動上網的大眾市場上(請注意,這裡指的是大眾市場),WAP 是個失敗的案例,GPRS將可能是另外一個。主流大眾到現在有誰可以 搞清楚這兩者差別的?

在使用上,這群人要的是「一指搞定」,例如使用電腦上網必須經歷 安裝數據機,跟ISP 申請帳號,設定帳號,學習瀏覽器的使用等等過 程,最重要的,必須先學會操作電腦,上網才變得可能。而這些繁瑣 的過程足以讓一般人卻步,顯然現在的網際網路還太難使用。

其實這群人反而容易被簡單的訴求打動,例如大陸個人電腦的第一品 牌聯想電腦,在銷售電腦這種高科技產品時的訴求只有一個,「別讓 自己的寶貝孩子輸給別人」。行動電話在台灣的普及只花了三年的時 間。而各家業者最初的廣告訴求居然只有最簡單的「打得通,接得到 」。

後面佔了34% 的晚期多數(Later Majority),是更後知後覺的人。 他們往往發現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已經在使用某種高科技產品了,才 開始想要使用。購買該產品的目的有時候不是為了產品本身,反而是 來自社會的壓力。

「只要有就好」是這種人的心態,所以當家裡的長輩要我們幫他們買 支行動電話時,往往會交代「買最便宜的就好」。運用社會壓力的行 銷訴求在這個時候會相當有效,例如:「你家裡還沒買錄放影機?試 試這台,便宜又好用」之類的訴求就會出現。

到了後期科技產品往往已經陷入成熟市場的價格戰當中,各種行銷訴 求可能都已經比不上低價格訴求來得有效。科技產品的發明者如果不 趕快推動新一波的創新(例如改良功能或者推出全新產品),產品的 生命週期就已經快到盡頭。

例如電視機的市場幾乎已經飽和而且利潤固定了。如果這個時候還有 廠商對電視機的行銷訴求是「收得到訊號」,那不是很好笑嗎?但是 「價格一樣,功能卻最多」可能就是有效的訴求了。

科技行銷的精神在於,能針對每個階段的使用者以不同的行銷包裝與 訴求,定價,通路,客戶服務等等,將產品的普及率拉抬到最終讓主 流大眾接受的程度。然後在市場將近飽和之前,引動另一波創新。

而這個科技行銷模式告訴我們,針對這百分之十六的先知先覺者的一 切行銷方式,與針對後面主流大眾的行銷方式,絕對完全不同。筆者 接下去的一系列文章,將會以這個科技行銷的模式來解釋近幾年來各 種成功或失敗或者正在進行中的案例。其實,關鍵就在於這百分之十 六。 (文:黃紹麟

上一篇: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下一篇: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二)網際網路的假性購買



■ 歷史上的今天

訂閱制付費會員經營之道:我積攢一生的工作經驗 - 2020/12/06

台灣的未來:要做東方的瑞士(一)定位 - 2012/12/09

案例:創業者該怎麼理解投資人(三)有關團隊 - 2011/12/04

寫給年輕的,經理(二) - 2009/12/06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五)個人社交資料可攜 - 2008/12/07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三)終端製造商與內容提供者 - 2007/12/02

無線寬頻大未來(四)WiMax ,3G與4G - 2006/12/03

網路與書(上)網路出版的兩難 - 2005/12/04

網路電話VoIP(二)搞清楚到底誰在養誰 - 2004/12/05

網路電話初試啼聲 - 2003/12/07

遊戲人生(一)我的遊戲夢 - 2002/12/08

網路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力量 - 2002/12/01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 2001/12/09

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 2001/12/02

版權與介面將決定電子書的發展 - 2000/12/03

網路產業的垂直整合 - 1999/12/05

過去一年的反省回顧 - 1997/12/05

Internet:未成熟的媒體 - 1996/12/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蟻」後有你相伴 《小小蟻國》3週年活動正式啟動 - 2024/03/19

思科完成收購Splunk 將為「數據」樹立全新里程碑 - 2024/03/19

田中控股株式會社總公司搬遷 遷至創業地點茅場町的新總公司大樓 - 2024/03/19

SAP與NVIDIA攜手加速推動全球企業應用生成式AI - 2024/03/19

億勝生物公布2023年度業績,收入增長29.5%,利潤增長22.1% - 2024/03/18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