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無線通訊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八)有線與無線的接軌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2/08/18 - 被閱讀 80716 次 被轉寄 39 次

最大的問題在於誰該付誰錢?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有線的網際網路要與無線的網際網路接軌,最大的問題在於誰該付誰 錢?底下就以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當兩者接軌的時候可能會冒出來 的商業議題。

在有線的網際網路上,使用者申請了ISP 帳號,不管是一般的撥接帳 號還是ADSL之類的固定式網路,絕大部分會被贈與一個免費的電子郵 件帳號。而使用這個帳號收發電子郵件,不管發了多少封,也是不需 要另外付費的。

但是ISP 對於價格和傳輸量還是有一定限制,例如每封郵件的大小不 得超過多少MB,信箱容量大小也有限額。如果想突破這個限制,必須 要另外付費。換言之,整個有線網際網路對於「資料傳輸的費用」議 題,偏向「包月」,亦即每個月付固定費用,無限使用。

在無線通訊網路上面,以簡訊為例,每一則簡訊的價格大約是台幣 3 元左右。既然計價的單位是「則」,發簡訊給10個人的價格當然就是 30元。電信業的概念一直是「發訊息的人要付錢」(例如打電話的人 要付錢,接電話的可以不必),簡訊也不例外。

有趣的地方在於,如果無線通訊業者,A 業者的用戶發了一則簡訊給 B 業者的用戶,則這個訊息會從A 業者的機房設備,被傳送到B 業者 的機房設備,最後傳給收訊人。A 業者因此必須付錢給B 業者(因為 A 業者「借用」了B 業者的設備傳訊息),每一則簡訊必須付0.8 元 台幣。

換言之,A 業者的用戶因為這則簡訊而付了 3元台幣的錢給A 業者, 而A 業者拿了其中的0.8 元去付給B 業者,反之亦然。這個0.8 元的 訊息轉接費用,被稱之為「接續費」。

有線與無線這兩個網路因為收費概念的差異,導致了上述運作模式的 不同。無線通訊業的運作固然因為接續費用而感覺比較麻煩,但是長 遠來說因為利潤界定得很清楚,每則訊息的發生必定都找得到人付錢 ,所以能夠成其大。

試想下列服務,情境一:某入口網站所提供的免費電子郵件服務,宣 布增加新功能,可將電子郵件來信內容轉成簡訊,通知收件人,使用 者每個月只要繳交50元就可以享受這個服務。繳費的管道可以透過信 用卡或者購買點數卡等等方法進行。

當然,入口網站必須跟無線通訊業者洽談合作,因為郵件內容要轉成 簡訊發送,還是必須透過無線通訊業者的設備。這就牽涉到接續費的 問題。商業模式看起來很不錯,但卻有很多的模糊地帶。

原本使用者收電子郵件不要錢,現在因為把來信轉發成簡訊而必須付 錢,變成入口網站跟使用者收錢,然後付給無線通訊業者接續費每則 簡訊0.8 元的狀況。但是使用者只付50元能夠發幾則?只要每個月來 信超過60封,入口網站就虧本了。如果要使用者多付一點錢,不知道 接受度會如何?

試想下列服務,情境二:某無線通訊業者針對自己的用戶推出電子郵 件可以轉成簡訊的服務。用戶只要上網登錄自己的電子郵件帳號資料 ,該業者就可以幫用戶把信件從ISP 處抓回到自己的機房,轉成簡訊 發出去。收費可能是以每則簡訊3 原來計算。

眾所週知,這些用戶所提供的電子郵件帳號主機,必須支援POP3協定 才可能讓無線通訊業者去抓取。問題是天底下的ISP 以及入口網站這 麼多,每一家的POP3協定都不一定有打開。無線業者幾乎無法一個個 處理。

而且這回換成無線通訊業者要跟入口網站或者ISP 「借用」機房設備 ,理當付接續費給這些網路業者吧?

以上兩個情境可以看出,「以月付費」以及「以次付費」的兩種觀念 在兩個網絡要接軌的時候顯現出衝突,特別是電子郵件和簡訊之類的 通訊服務上更加明顯,更別提對真正的行動上網將會有多大的衝擊了 。

目前無線上網的主流計價方式是「以量計費」,換言之在手機上面接 收電子郵件(以GPRS接收,而非簡訊),一封信的大小如果是2KB , 大約要付台幣 1元。請注意是「收信」喔!在使用GPRS無線上網的時 候,不論是收信還是發信,只要有資料傳輸通通都要收費。

換言之,從手機發送一封信到Yahoo!的免費電子郵件地址,無線通訊 業者收了錢,而Yahoo!卻一毛錢也收不到(理論上無線業者應該付接 續費給Yahoo!對吧!)。

如果Yahoo!的免費電子郵件使用者A 發了一封信給朋友B ,而B 是在 手機上把信件看完的。無線通訊業者依然跟B 收了錢,而Yahoo!依然 一毛錢都收不到。(在本例中Yahoo!應該付接續費給無線通訊業者)

在上述的例子中,Yahoo!可以替換成任何入口網站的免費電子郵件服 務,或者是任何有提供電子郵件服務的ISP 。有線與無線接軌,卻沒 有替有線帶來好處,這讓經營有線網際網路的業者情何以堪?

面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只能把現狀描述出來卻並沒有答案,因為以往 各自獨立運作的兩個產業,現在硬要銜接起來,銜接點會發生在通訊 服務上頭,而衝突點則發生在兩個網絡的價格結構不同。

究竟是否無線通訊業者會放棄「以量計價」,「收電子郵件也要付錢 」等等模式?還是有線業者開始仿效無線業者的結構,徹底擺脫免費 的傳統?且讓我們靜觀其變。 (文:黃紹麟

上一篇: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七)使用族群的迷思
下一篇:無線通訊產業的四大發展(上)關鍵的四個 C



■ 歷史上的今天

為什麼網際網路企業做不了手機 - 2012/08/12

MID ,小筆電,智慧型手機(四)平板電腦捲土重來 - 2009/08/16

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八)WAP 市場呈緩慢演變 - 2008/08/10

對台灣發放WiMax 執照的雜感 - 2007/08/12

檳榔西施與網路麻豆 - 2006/08/13

頻寬飢渴症是一種假性疾病? - 2005/08/14

PDA 腹背受敵(上)筆記型電腦的夾殺 - 2004/08/15

寬頻,到底意味著什麼(三)網路電視台之有線篇 - 2003/08/17

寬頻,到底意味著什麼(二)下一波媒體業的變革 - 2003/08/10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八)有線與無線的接軌 - 2002/08/18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七)使用族群的迷思 - 2002/08/11

網際網路是愛,分享,與融合 - 2001/08/19

一個人頭多少錢? - 2001/08/12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三)利基市場的啞鈴模式 - 2000/08/13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思科最新調查:僅8%台灣企業已為瞬息萬變的資安威脅做好準備 - 2024/03/28

Sophos 對世界備份日的貼心提醒 - 2024/03/28

咖哩飾品皮克敏登場! - 2024/03/28

CyberArk 推出業界首款以身分為中心的安全瀏覽器 - 2024/03/28

響應世界水資源日 藝康台灣守護每一滴水 - 2024/03/28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