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行動裝置 PDA 變身三部曲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4/02/22 - 被閱讀 83346 次 被轉寄 20 次

「商用記事本」,「多媒體記錄器」,「多媒體播放器」。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PDA 從Palm的一家獨大到微軟推出Pocket PC ,後來擅長處理消費電 子產品的SONY加入Palm陣營,及台灣廠商靠攏微軟紛推自有品牌PDA 。看似沒幾年發展光景,市場上的瞬息萬變卻已經叫人眼花撩亂。

不過盡管全球PDA 市場似乎不斷有成長,製造商的出貨量也不斷的增 加,進入這個市場的製造商也越來越多,但使用人口數卻沒有很大的 變化,至少尚未出現類似手機在全球市場曾經有過的爆炸性成長。

截至2003年九月,台灣20至60歲的人口中,約2%的人持有PDA 。若換 算成實際人口大約是26萬人。相較於2002年12月(有1%的人持有PDA ,約15萬人),成長超過 70%,其實是很可觀的。

但不論使用者人數是15萬還是26萬,都是非常小眾的一個數字。如果 我們把這個數字拿來跟台灣行動電話的持有人口相比較(推估台灣約 有 81%的人持有行動電話),簡直少到看不見。

2%的個人持有比率,甚至是比數位相機的個人持有率(約6%)還要來 得低很多。若以科技行銷的族群分布來看,PDA 市場目前還在創新者 階段,甚至才剛剛要跨入早期採用者階段而已:

科技行銷的教科書當中,通常都著眼在突破從「早期採用者」要進入 「早期大眾」的那道鴻溝。卻很少提及其實從「創新者」要進入到「 早期採用者」也存在著鴻溝。

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鴻溝不甚明顯,或者要跨越這樣的鴻溝難度甚低, 遠低於從早期採用者要跨入早期大眾的鴻溝,所以通常都被忽略了。 但是偏偏在PDA 這個市場中,我們很明顯的觀察到這樣的鴻溝存在。

通常創新使用者本身都有些非用不可的理由,例如台灣第一批使用手 機的人(業務人員,公司老闆),為了隨時都能接到電話,手機再貴 都買,樣式再醜都用,操作不便也可忍受,這些人講求實用與效能。

另外有一批人是科技的狂熱分子。會購買只因興趣的原因佔很大比例 。這些人會形成小團體彼此交流心得,在網路上討論。有新的商品出 來了會爭相走告,而且通常會有自己捍衛的品牌,忠誠度十分高。

早期採用者是第一批受到創新者影響的人。看到家人用手機,或看到 同事用PDA 似乎很好用,沒多久自己也買一台。購買之前,還會特地 去詢問那位家人或同事的意見,作為採購參考。

很明顯可以發現,創新者影響早期採用者的管道,通常是透過人際網 絡而引起興趣。創新者扮演非常重要的諮詢顧問角色,這通常是在產 品低度普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你買手機之前需要先問專家嗎?)

過往幾年間,PDA 仍然維持相當的成長以及銷售量,大部分是來自這 些創新者的貢獻。(以筆者為例,已經換過三台)。這也是為什麼出 貨量持續成長,但是普及率卻增加很少的原因。

製造商過去的做法重心在討好創新使用者。依照IT產業標準的「以更 強大的功能刺激需求」讓已經購買的人換機(例如更快的速度,彩色 螢幕等)。然而,如果想討好早期使用者,必須花點別的心思才行:

1)介面的革新:早期使用者對於使用介面的要求會比創新者來得高, 對於複雜介面的忍受度較低。此點我們已經在SONY很多款PDA 上面看 到,擺脫傳統的外觀與操作方式,「沒想到PDA 也可以這樣用」。

2)多樣的價格:現在的PDA 價格從三千元到兩萬元,每增加兩千元的 價格市場上都有機種存在。四年前PDA 售價只有萬元以上和萬元以下 兩種而已。價格多樣化,可以接滿足更多對於價格上的不同需求。

3)用途的擴展:PDA 有兩大用途,一個是紀錄(最原始的用途),不 論是記事或者是記行程。一個是資料擷取與播放,例如上網抓資料收 電子郵件,MP3 音樂播放,甚至是接聽電話等。

此外還可以玩遊戲,可以播放影片,內建相機可以拍照等等,努力的 想從「商用記事本」變身成「多媒體播放器」。

一般而言,對於大量資料有需求的以商業人士為主。而對於娛樂類的 資料有需求的(音樂,影片等等),恐怕會考慮購買其他商品(MP3 )。由此可見PDA 短期內脫離不了商業用途,娛樂功能只是附加。

因此PDA 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反而更顯得重要了。換言之,PDA 的定位 在現階段不應該是「多媒體播放器」,而是「多媒體記錄器」才對。

以往用文字輸入來記錄,雖然不方便但創新使用者尚能忍受。但如果 想討好早期採用者,則應該將PDA 功能擴充到以影像來記錄。例如錄 音,照相,錄影等等。

至於「多媒體播放器」的定位應該留給大眾市場。換言之,對創新使 用者訴求「商用記事本」,對早期採用者訴求「多媒體記錄器」,等 進入大眾市場,訴求才會是「多媒體播放器」。此謂PDA 變身三部曲。 (文:黃紹麟

上一篇:數位‧電視‧混戰
下一篇:上網人口的數字遊戲



■ 歷史上的今天

後電子商務時代(二)從價格敏感度看市場競爭格局 - 2012/02/26

未來的電視 - 2010/02/28

如何遠赴中國大陸工作(五) - 2008/02/24

數位之牆十週年:一個黑手的學習之路 - 2007/02/25

中國網際網路大預言(一)市場邁入飽和期 - 2006/02/26

警訊: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的末班車 - 2005/02/27

書評:《當科技變身時尚:16% 的科技行銷密碼》 - 2005/02/20

上網人口的數字遊戲 - 2004/02/29

PDA 變身三部曲 - 2004/02/22

數位產品造型決定論 - 2003/02/23

線上影音興起,搶了誰的生意? - 2002/02/24

互動電視與網際網路 - 2001/02/25

網際網路與通訊的結合 - 2000/02/27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狂賀!聯成電腦 室內裝修工程管理乙級證照,考取率超過80% - 2024/03/19

春日賞櫻最新預測,福岡、東京3月中下旬率先開花 - 2024/03/19

仁寶5G車聯網鐵道通訊防護系統,創造鐵道安全新紀元! - 2024/03/19

「蟻」後有你相伴 《小小蟻國》3週年活動正式啟動 - 2024/03/19

思科完成收購Splunk 將為「數據」樹立全新里程碑 - 2024/03/19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