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網路媒體 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賽跑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0/05/07 - 被閱讀 34814 次 被轉寄 226 次

美國傳統媒體的慘痛經驗,讓其他世界各地的媒體集團有所警惕,紛紛提早切入這個領域。本來台灣也可以像美國一樣經過四年的時間來穩定發展,問題是台灣的網路企業根本就沒有四年的時間,傳統媒體集團就已經一腳踩進來。再加上股票不能上市籌資等等因素,未來與這些傳統媒體打仗將會特別的辛苦。當然,目前擁有傳統媒體優勢的入口網站,以長遠的眼光看的確是會比較有競爭力些。

 
■ 訂閱電子報 三種文字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想在你的Blog上輪播本站文章按此
 

網際網路從商業化發展至今超過四年以上,現階段這個產業已經漸趨成熟。如果說整個產業從商業化開始到發展成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條路現在已經即將到達終點。至少,我們已經看見終點在哪裡了。

筆者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觀察美國的網路產業發展趨勢,已經回歸到重視網路公司的基本面,強調獲利的能力。而大環境已經有百業上網,傳統公司開始買下網路公司的現象。這條路的終點其實就是每家公司都成為網路公司, B2C電子商務被納入傳統的品牌底下,因為實體結合虛擬才有可能提供最好的服務。而因為百業上網之故, B2B 的電子商務高度發展。

雖然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已經相當清楚,但是因為各國的媒體環境及政治經濟結構不同,風土民情不同,網路的發展往往出人意表。就拿傳統的媒體以及網路媒體在網際網路這個領域上互相競賽這件事情來看,美國與台灣的狀況就非常的不同。

基本上美國的網際網路不是憑空就突然誕生的。那個土地的文化加上高度的科技發展,經歷了相當時間的累積才孕育了網際網路。也就是說,美國社會在網路這個新領域上面,馬步站的很穩。對那個社會而言,網際網路不管是發展成媒體還是商務的平台,都只是社會文化高度發展後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

反觀其他各國的發展,幾乎都是直接移植美國的經驗過去,水土不服的情況可以想見。筆者以前也曾經說過,美國花了四年的時間才從搜尋引擎進化到網路媒體,再到電子商務最後進入 B2B的時代,這些事情在其他國家可能被壓縮在兩年內就發生。其他國家起步較晚,也不問是否合適就直接抄襲美國的成功經驗,所以時間往往被壓縮。而一個社會的成熟卻是需要時間去等待的。

Yahoo!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可以說是在網路這個領域上面暨來得早又來得巧,遠遠的跑在傳統產業的前頭。他不斷的在網路上面創新服務內容,或者是以精準的眼光買下有潛力的新興服務納為己有。美國的傳統媒體剛開始小看了這股來自網路的勢力,等到發覺苗頭不對的時候,要急起直追卻發現困難重重。而Yahoo!又藉由股票上市的關係籌得大量資金以及獲得極高的市場價值,一方面有足夠的彈藥打仗或者買軍火,一方面市值也高到傳統的媒體實在買不動他。

此外,網路的分散式特性,讓網路媒體的成功門檻比傳統媒體來得高。也就是說,要在網路媒體這個領域上面造成獨占或者寡占,所要花費的力氣比傳統媒體來的大。要造成這樣子的寡占可能有很多要素,包含了網路服務的項目,網路內容的多寡,Access的掌握( 例如撥接帳號,或者物流金流等等 ),跨媒體的互相資源交流等等。一個從網路起家的媒體集團,要具備有這這麼多的面向,後面的資源以及時機都非常重要。 AOL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從 ISP的角色做起,進而經營網路社群以及內容和服務,最後資本市場賦予他的能力,讓他可以把最後的部分 — 傳統媒體的內容 — 收歸己有,最後買下了時代華納。

從 AOL的例子來看,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結合是必然的,結果會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媒體巨獸,從你打開電視,到撥接上網的帳號,到上網之後所觀看的內容,這個媒體集團通包了。各位或許會問,那麼由傳統的媒體出發,切入網路媒體的經營,不是比這些從網路起家的媒體還要更有優勢嗎?沒錯,這就是美國的環境和台灣最不同的地方,除了時機之外,網路公司的集資能力造成了決定性的差異。

美國傳統媒體的慘痛經驗,讓其他世界各地的媒體集團有所警惕,紛紛提早切入這個領域。本來台灣也可以像美國一樣經過四年的時間來穩定發展,問題是台灣的網路企業根本就沒有四年的時間,傳統媒體集團就已經一腳踩進來。再加上股票不能上市籌資等等因素,未來與這些傳統媒體打仗將會特別的辛苦。當然,目前擁有傳統媒體優勢的入口網站,以長遠的眼光看的確是會比較有競爭力些。

台灣接下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將會進入固網的時代。這又是與美國大大不同的地方。台灣地狹人稠,島內有線電視線路遍佈,民眾也早就習慣使用被兩大媒體集團壟斷的有線電視線路以及觀看其節目。台灣的媒體集團甚至背後握有金流的優勢,未來不管Access (有線寬頻 ),媒體內容,網路服務,電子商務以及雄厚的資金等等,都有極為可觀的優勢。現有的入口網站排名,隨時都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競爭而重新洗牌。別忘了台灣現在的上網人口才 500萬,而未上網的人口是1500萬,這些人隨時都可能因為固網而開始上網。

目前檯面上的入口網站,網路媒體,基本上並不是沒有機會的。這是看誰跑得快的問題。從現在開始到固網環境成熟還有一些時間,現在的網路媒體例如奇摩站,PC Home Online,新浪網,夢想家等等,應該警覺他們的對手已經不是彼此,而是來自傳統的勢力。

你認為筆者上面所提到的幾個台灣大型網路媒體,有機會買下東森或者是和信嗎?是不是反過來比較有可能?台灣的政經結構讓這些傳統媒體集團在島內握有龐大的資源。美國排名第二以及第三的網路媒體,不是被買下就是出走到亞洲地區另尋天空,只有第一的Yahoo!仍然屹立不搖。來得早又來得巧,再加方向正確和火力強大,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因素台灣目前的網路媒體都缺乏,未來的發展就很辛苦了。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際網路的探險者之歌
下一篇:寬頻網站服務

 

■ 歷史上的今天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四):手機社群一定從熟人開始發展 - 2014/05/04

談中國電子商務(四)轉單模式造就輕公司 - 2009/05/03

Widget營利模式初體驗 - 2008/05/04

車用電腦(Car PC)的省思 - 2005/05/08

第三代網路行銷:搜尋引擎行銷(下) - 2005/05/01

以ARPU衡量網站經營績效 - 2004/05/09

Google讓網路回歸本質面 - 2004/05/02

網路社群與電話社群 - 2002/05/05

內容收費的另一種可能-智慧型代理人 - 2001/05/06

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賽跑 - 2000/05/07

網路媒體的迷思 - 1998/05/05

誰需要網路廣告? - 1997/05/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Colt 榮獲香港交易所大獎2022「最大躍進衍生產品數據供應商」 - 2023/03/24

摩爾斯微電子任命全球銷售與業務發展資深副總裁,加強其全球布局 - 2023/03/24

[資通電腦] 4/14 Fortify 直擊漏洞,佈建合規資安研討會 - 2023/03/24

中高齡再就業職場體驗活動,德恩生命禮儀提供就業機會 - 2023/03/24

VMware支持合作夥伴把握多雲商機,開啟無限可能 - 2023/03/23


繁體 RSS
簡體 RSS


直播(7)
PGC(2)
網紅(2)
O2O(7)
Web 2.0(59)
電子商務(147)
網路行銷(26)
部落格(27)
網路媒體(67)
搜尋引擎(93)
網路廣告(76)
數位內容(17)
數位音樂(18)
網路電話(24)
行動上網(55)
3G(66)
P2P(13)
科技行銷(24)
數位家庭(9)
智慧型手機(28)
電子書(24)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2)
SNS(15)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0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