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無線通訊 WiMAX 帶來過剩的頻寬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5/08/21 - 被閱讀 123011 次 被轉寄 72 次

消費者需要 75M頻寬的理由是什麼?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近日有關於WiMAX 的新聞實在很多,包含Nokia 與Intel 將聯手推動 WiMAX 技術,韓國政府推動WiBro 計畫,台灣電信總局針對WiMAX 頻 譜開放而廣徵意見,淡水也在2005年 5月開始進行WiMAX 實驗計畫等。

筆者曾經在2003年 4月的時候寫過一篇名為「3G與與WLAN是八竿子打 不著的兩回事」的文章,來說明WLAN與3G兩者在「行動上網」這件事 情上,既不互補也不競爭,因為兩者的上網應用與終端設備各不相同。

文中也指出,兩者唯一可能會發生競爭的地方是在語音通信,換言之 只有網路電話才是真正的要害。來自IT產業的,以資料傳輸為基礎的 無線傳輸技術逐漸成熟,將可能侵蝕到傳統電信業者的主要收入。

然而電信業的基礎技術本身也在朝向IP化的方向演進當中,簡單的說 ,將來的行動電話也終將邁入能夠打網路電話的階段。不管從IT產業 的角度還是電信產業的角度來看,電信與網路的融合是大勢所趨。

在WLAN廣為人知後來了個後繼者WiMAX 。這個速度更快範圍更廣的技 術依然激起類似討論。設備製造商依然興趣高昂,大力宣稱它與3G是 互補而非取代,只是電信業者疑慮依舊。

◎WiMAX :新興的無線傳輸技術

WiMAX 的技術目前可分為兩類,一個是固定式WiMAX(以802.16-2004 標準為主)。另一種為行動式WiMAX (802.16-e)其標準預計於2005 年9 月完成。不論哪一種,都以支援高速無線上網而著稱。

固定式WiMAX 被視為是電信服務通往終端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解決 方案,簡單的說,電信業者可以不用再辛苦的建設ADSL線路到用戶家 裡,僅需建設WiMAX 基地台,用戶於家中即可連網。

顯而易見的,此種技術與ADSL,Cable ,甚至是光纖等有線連網技術 是站在互相競爭的地位的。然而在ADSL已經在台灣廣布甚至市場飽和 的情況下,固定式WiMAX 還有多少空間可發展不無疑問。

而行動式WiMAX 具有支援封包傳輸的能力,使用者能於跨區移動的情 況下保持連線而不中斷,被視為是3G的競爭者。Nokia 與Intel 所宣 布的合作案,就是在行動式WiMAX 的技術上進行。

由於WiMAX 的基地台可含蓋30英里的範圍,屬於大範圍的廣域網路, 因此一個共通的,甚至是全球統一的無線頻段是需要的。就好像全球 的GSM 行動電話一樣,有了共通的頻段,消費者才可能一機走天下。

然而,由於此種技術的低成本與高速度(固定式WiMAX 可達75M BPS ),加上支援行動化的能力,讓多年前曾經困擾過電信業者的疑問又 再度被提出來:WiMAX 與3G到底是互補還是互相取代?

◎「絕對大的頻寬」VS「足夠使用的頻寬」

舉凡討論固定式WiMAX 的文獻,大都會提到它有高達75M 的傳輸速率 ,加上建設成本較低,因此認定它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技術。然而卻 很少有人提到這樣的速率對於消費者的意義是什麼。

家用ADSL在達到2M的速率之後,大部分消費者就覺得夠用了。中華電 信的326 萬ADSL用戶中,使用12M 速率的僅1 萬多戶, 8M 的也僅17 萬戶。雖然高速ADSL價格較貴或許也是因素,但用戶比例也實在很低。

當然,消費者一定覺得速度越快越好,只要價格便宜。然而事實是, 絕大部分目前網路使用者常用的網路服務,例如網路遊戲,收發郵件 ,即時傳訊,甚至是下載音樂,看影片,打網路電話等,2M很夠了。

新技術如果對消費者的意義僅剩「它比較快」但是卻「不知道那麼快 要幹麻」,在推廣上將面臨困難。消費者從撥接換用ADSL時也有類似 問題,但是吃到飽費率造成相當誘因。WiMAX 的賣點似乎只剩價格?

行動式WiMAX 的標準雖然未定,但可預期高速傳輸也是重點。然而與 先前的討論一樣,「足夠使用的頻寬」才是重點。如果家用的ADSL僅 需2M即足夠,行動式的環境應該要多少頻寬消費者才會覺得足夠?

WCDMA 3G通訊技術連網速率已可達到384K(實測值約100多K),等到 其升級版HSDPA 推出時,速率可達3.6M到14.4M (目前的實測約1.4M ),這絕對是「足夠的頻寬」。消費者需要 75M頻寬的理由是什麼?

◎固網與行動的融合

頻寬不是問題,應用才是重點。在所有的連網應用中,與頻寬最沒關 係的就是網路電話,因為此種網路應用的頻寬消耗較低,新一代連網 技術幾乎都可以毫無問題的支持,完全不需要75M 的速率。

WLAN之前的問題就在於其移動性不佳,如果要透過它來打網路電話就 必須在固定的地點進行,使用者若從基站A 移動到基站B 時電話就斷 了。雖然有發展出補強技術,但畢竟其先天特性就是不利於移動。

行動式WiMAX 解決了這問題,甚至可能進行跨國漫遊。如果Nokia 支 持這樣的技術承諾為其生產終端,這才是撼動電信業生態的關鍵。各 式上網應用不是重點,網路電話才是重點,而這跟頻寬大小根本無關。

然而如果以為電信業者會遭到行動網路電話的威脅甚至導致覆滅,又 未免太過天真。實際上的情況是,電信與網路技術會互相整合,未來 的電信業者也會經營網路電話的生意。

談到語音通訊,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電信與網路互相整合的趨勢外,另 一趨勢是固網與行動日漸整合。眾所周知,行動電話廣泛使用,導致 傳統固網的話務大量萎縮,消費者甚至在家裡都還是使用手機通話。

WiMAX 對於固網業者的意義,在於開始有機會切入行動通訊市場,這 是對行動電話的反擊。而行動電話業者如果想挖固網的牆角挖得更深 ,也會開始經營固網的網路電話業務。

雙方各自用網路電話為手段攻擊對方,其結果就是固網與行動的界線 日趨模糊。以後的電信業者可能很難再區分為固網或者行動,伴隨著 各式寬頻技術的發展,這一天終將來到。 (文:黃紹麟

上一篇:頻寬飢渴症是一種假性疾病?
下一篇:中國3G之我見(一)3G不會增加用戶ARPU



■ 歷史上的今天

電子商務的數學問題:代數與幾何 - 2010/08/29

Web 2.0 下一步(一)情感經濟的黎明 - 2007/08/26

Web 2.0 革命(二)新媒體初成 - 2006/08/27

Web 2.0 革命(一)源頭在成本 - 2006/08/20

中國3G之我見(一)3G不會增加用戶ARPU - 2005/08/28

WiMAX 帶來過剩的頻寬 - 2005/08/21

網路詐騙經驗談 - 2004/08/29

PDA 腹背受敵(下)智慧型手機的瓶頸 - 2004/08/22

無線通訊產業的四大發展(上)關鍵的四個 C - 2002/08/25

手機的286時代 - 2001/08/26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五)網路廣告的策略 - 2000/08/27

網路媒體的生意經(四)入口網站的下一步 - 2000/08/20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台塑餐飲:食品代工業好夥伴,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產品 - 2024/10/09

最佳iPhone 16配件盡在Belkin!三創快閃櫃正式開幕 - 2024/10/09

SAP 生成式 AI 智能副駕Joule 增添全新協作力 - 2024/10/09

ZeroBounce推出郵件預熱工具,提升郵件投遞率和投資回報率 - 2024/10/09

醫藥及醫療器械數字化解決方案明星升起 太美醫療科技在港上市 - 2024/10/09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