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上網人口統計數據當中,有一項成績可以說是相當值得驕傲的,就是男女上網人數的比例大致平均。早期的網際網路幾乎是以男性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跨國圈子,因此女性的上網人口比例增加,便被視為一個國家網路環境是否成熟的指標,因為這代表著網路的聲音能夠真實的反應社會現況,網路上的文化以及價值才會多元。 大約去年的這個時候,從許多統計報告中已經可以看出台灣的女性網路使用者穩定成長,而且男女比例越來越平均。再加上美國幾個女性網站的成績相當出色,過沒多久台灣就突然冒出很多女性網站。 女性的市場有多大?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其實她跟男性的市場一樣大。如果是這樣的話,奇怪的是天底下怎麼會有女性網站這回事情,因為從來沒有網站自稱他是男性網站的。這樣一想就覺得以女性族群為訴求的網站顯得很尷尬。 主要是大家都想賺女性的錢吧。在統計報告中,婦女一向的角色,是握有家中主要採購權的人。光是憑這一點,就讓很多網站的經營者想破了腦袋要牢牢的抓住這群人的目光。儘管這樣的出發點似乎有一定的賣點,但是一方面筆者猜想女性如果知道自己在經營者的眼光中是被看待成「極有潛力的消費者」,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心情,一方面是,這個社會如果真的是男女平等的話,女性是不該被當成非常特殊的族群來經營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男性亦然。 過往,台灣的女性網站繳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呢?有很多的網站仍然是以內容導向為經營的重心。然而又不像真正的媒體,願意在深度的內容上面投注足夠的編輯人力,而是與傳統的媒體合作取得內容。這是網路的老問題,也就是說,把傳統的媒體內容放到網路上,意義並不大,而且也難以擺脫網路的老二媒體印象,最重要的是網站使用者也不會欣賞。 無力生產內容的網站,往往採取以討論區,投票區,聊天室等等型態來呈現網站的話題。這種做法基本上倚賴網站的使用者在聊天,發表意見的過程中,留下有意義的內容。取材自網路,用之於網路,這是相當符合網路精神的,這也是女性網站之所以會被稱為社群網站的原因。 雖然網站的機制雖然是對的,然而引導討論的方式卻是有問題的。很多女性網站為了刺激發言的數量,往往討論過於麻辣的話題。社群的呈現方式雖然提供女性一個互動的空間,然而筆者絕不相信女性只有在網站上互相聊天以求互相取暖的需求。結果很多女性網站都變成了大女人俱樂部,或者晚晴俱樂部,要不然就是只會炒麻辣話題主張性解放的俱樂部。。。。 女性真正的需求從沒有在網站上被滿足過。在網路的典範已經慢慢地從媒體轉移到服務以及商務的時候,女性網站應該重新思考,可以做些什麼是傳統的媒體做不到的。女性的雜誌經過編採的流程可以提供資訊內容,網路雖然可以做,但是有沒有必要踏上傳統媒體的後塵與之競爭?
女性網站真正應該經營的焦點反而是服務的項目,這可能是雜誌做不到的,也是真正可以獲利的地方。如果女性這個族群真的有被獨立出來經營的需要,筆者認為主要就是女性所需要的服務項目相當的多元。例如,懷孕的女性所需要的已經不只是專業雜誌所能提供的專業知識,而是更進一步可以從網站上獲得的服務。互動性使得網路可以做媒體不能做的事情,而現在的女性網站卻還是把力氣放在內容經營上。 很多經營電子商務的人把女性當成金主。這種想法讓筆者覺得有些反感。筆者一直認為服務做的好,錢自然進來。關鍵在於到底有沒有為使用者或消費者著想。網路服務的關鍵在於能否藉由網路的特性完成傳統世界不能完成的事情,或者可以用更小代價來完成。女性的需求如果是多元的,那麼這些服務的空間理應當更加的寬廣才對。 也許正因為女性比男性所需要的服務更加多元,而以目前網路服務普遍不足的情況來說,更難以吸引女性上網。這是一種惡性的循環,如果網路經營者能夠更多用一點心思在服務的項目以及品質上,而不是繼續的在網站上做二手內容,相信受惠的將不只是女性族群。
(文:黃紹麟)
上一篇:從內容到商務 - 以閘口取代入口
下一篇:網際網路的探險者之歌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四)彩虹美麗但很虛幻 - 2023/04/23 ■ 談中國電子商務(三)誰在買?買什麼?買多少? - 2009/04/26 ■ 微軟強娶Yahoo!,過門後能否善待? - 2008/04/27 ■ 中國3G迷霧(四)SP的存亡之道 - 2007/04/22 ■ 中國網際網路大預言(八)即時通訊攻防戰 - 2006/04/23 ■ 第三代網路行銷:搜尋引擎行銷(中) - 2005/04/24 ■ 筆記型電腦與移動型電腦 - 2004/04/25 ■ 3G來了(七)3G與WLAN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回事 - 2003/04/27 ■ 3G來了(六)手機並不需要智慧 - 2003/04/20 ■ 真的需要上網開店? - 2002/04/28 ■ 娛樂運算的中心 - 2002/04/21 ■ 電子報居然要收費? - 2001/04/29 ■ 企業E化,從個人E化開始 - 2001/04/22 ■ 女性社群網站 - 2000/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