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有線寬頻 MOD 服務的定價策略思考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3/06/01 - 被閱讀 133961 次 被轉寄 76 次

「選擇的自由」值多少錢?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台灣最大的電信公司,中華電信終於要推出MOD 服務了(Multimedia On Demand)。這個服務會在用戶的家庭中安裝一台機上盒,機上盒 連接ADSL寬頻線路,並且連結到電視機上面。

用戶在家中只要透過遙控器,就可以遙控機上盒,選擇想看的節目, 確認付費之後即可觀看,用戶只要在指定的時間內(例如兩天內)看 完即可。用戶選擇的節目影片價格不一,每個月收到電話費的帳單後 ,再行繳費即可。

中華電信身為電信業者,最大的優勢在於其電話線路目前已經普及全 台灣。加上中華電信努力衝刺ADSL的用戶,寬頻普及率已經相當高。 每個家庭每個月都收到來自中華電信的帳單,因此透過這個管道收取 節目的費用,也十分方便。

不過有趣的是,台灣的有線電視也相當的普及,大概很少有家庭不安 裝有線電視的。換言之,MOD 服務所強調的寬頻內容,與既有的有線 電視服務,是站在互相取代的位置。

雖然兩者所採取的技術相當不同,有線電視走的是類比訊號,透過同 軸電纜線傳送訊號到用戶家中,MOD 服務走的是ADSL線路,傳送的其 實是IP Based數位訊號。但是,消費者是不管這些的。消費者只知道 ,他付了多少錢,如何付,有沒有得到他想看的節目。

現有的有線電視業者所採取的收費模式,是採取「單一價格,通通給 你看」的模式。消費者每個月繳交600 元台幣,可以享受高達50個以 上的節目頻道。隨著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每一塊錢所能買到 的頻道數量應該是越來越多的。

雖然MOD 必須要求消費者加裝機上盒,理論上消費者負擔的費用會比 較貴。但MOD 服務身為市場的後到者,定價不可能比有線電視的價格 高太多。

因為同樣是透過電視機關看節目,消費者絕對會比較兩者價格。此點 也正指出MOD 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定價。消費者已經習慣於每個月600 元的價格收看幾十個頻道,MOD 拿什麼去說服消費者繳交更多錢?

目前MOD 收費的方式是收取月費(約 200到 400元),提供某些基本 的節目(不需要另外付費)可選擇觀看。而某些較受歡迎的內容(例 如熱門電影),每部影片要收看時,再另外收取65到80元左右費用。

消費者買到了什麼?消費者買到的,其實是「選擇的自由」。一般的 有線電視節目都是不停的播放,如果你錯過了某些節目,就只能等待 重播,或者根本沒機會看了。

有線電視感覺上花小錢得到一堆頻道,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頻道 是你永遠不會看的。MOD 的節目讓你可以挑有空的時候看,挑你想看 的看,你覺得值得付錢的,才付錢。

換言之,MOD 的價格對於消費者來說,等於「有線電視月費」+「機 上盒每月租金」+「選擇的自由」+「每部影片的價格」。

在「有線電視月費」這個項目上,只要不高於目前有線電視的月費即 可,消費者就能接受。這個部分的比較標地是有線電視,費用不能高 於 600元。但前提是MOD 必須提供與有線電視相當的頻道數量。

在「每部影片的價格」上面,只要不高於目前市面上的 VCD/DVD出租 店在出租影片的價格即可。這個部分的比較標地是影片出租店,費用 不能高於每部影片 100元。前提是電影必須夠新,夠熱門。

問題是所謂「選擇的自由」到底值多少錢?在台灣,目前大部分家庭 已經有了有線電視,可能必須考慮先退掉有線電視,然後申請MOD 服 務。有多少人會為了得到「選擇的自由」而退掉有線電視?

筆者始終認為,大部分的人不需要太聰明的電視,大部分的人在看電 視時,也都是處在很懶惰的狀態。大部分的人打開電視,只要會選擇 頻道即可,找不到想看的節目,隨便看看或者關機就是了。

只有少部分的人,他們是所謂的Heavy User,他們很勤勞,很不怕在 電視畫面上做選擇,很不怕多付一點錢。這些人要的是「選擇的自由 」。MOD 的第一批使用者,以及將來絕大多數的使用者,應該都是這 種人。

因此,如果我們無法再把MOD 服務視為與有線電視是互相取代的,反 而是互補的。大多數人喜歡每個月付一點錢,得到一大堆頻道,不需 要花力氣跟電視互動。少部分的人願意多付一點錢,得到額外的服務 以及「選擇的自由」。

那麼MOD 的定價策略就會完全改變。MOD 的價格等於「機上盒每月租 金」+「選擇的自由」+「每部影片的價格」。因此MOD 服務就可以 跟有線電視業者共存。

這個「選擇的自由」可以用月費的型態來收取,但不應高於 200元。 因為此時安裝MOD 服務的用戶,同時間也使用有線電視服務。兩者費 用相加不能過高。否則會影響消費者申請的意願。

中華電信的MOD 服務固然浩浩蕩蕩的推出,但有線電視業者卻有沒閒 著,互動電視的計劃也持續的進行著。兩者的廝殺指日可待。但不論 是互動電視或者是所謂的MOD 服務,相信定價方式應不會超過筆者的 推論。 (文:黃紹麟

上一篇:入口網站不負責任?談線上衝印事件的衝擊
下一篇:MOD 之外的寬頻影音選擇



■ 歷史上的今天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千團大戰影音帶貨 - 2023/06/04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七):消失的 O2O與興起的 E2E - 2014/06/08

團購是一種促銷手段而不是商業模式 - 2010/06/06

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一)贏者通吃的市場格局 - 2008/06/08

Web 2.0 再思考(三)「搭訕」是需要理由的 - 2007/06/03

關於Web 2.0 ,給親愛的黃彥達先生 - 2006/06/04

當數位變成時尚 - 2005/06/05

書評:《100億的教訓 - 你所不知道的電子商務》 - 2004/06/06

MOD 之外的寬頻影音選擇 - 2003/06/08

MOD 服務的定價策略思考 - 2003/06/01

eBay來台灣做什麼?(上) - 2002/06/09

通訊‧網路‧新媒體 - 2002/06/01

終極的網際網路(一)由開放走向封閉 - 2001/06/03

入口網站何去何從 - 2000/06/04

軟體與媒體的典範轉移 - 1999/06/05

網路媒體的迷思(二)Push是網際網路的未來嗎 - 1998/06/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思科完成收購Splunk 將為「數據」樹立全新里程碑 - 2024/03/19

田中控股株式會社總公司搬遷 遷至創業地點茅場町的新總公司大樓 - 2024/03/19

SAP與NVIDIA攜手加速推動全球企業應用生成式AI - 2024/03/19

億勝生物公布2023年度業績,收入增長29.5%,利潤增長22.1% - 2024/03/18

NetApp使用內建人工智慧企業儲存與強化網路韌性解決方案 - 2024/03/18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