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數位內容 數位內容經營三要件(一)內容是賤價的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4/09/12 - 被閱讀 68871 次 被轉寄 37 次

生產內容的關鍵角色,往往拿不到好的報酬。

 
■ 訂閱電子報 三種文字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想在你的Blog上輪播本站文章按此
 

如果筆者大膽的說出,「人類的智慧是有價值但是沒有價格」之類的 話,或許會遭到一頓攻擊或者訕笑(更或者,沒人理我?)。但是當 筆者做完下列的分析時,或許你的信念會開始動搖。

打從網際網路出現,所有的人都在上頭找獲利模式的時候,筆者就曾 經分析過,在網路上面傳輸的資訊是無法收錢的。在人類習慣的消費 模式中,從來就不曾為了得到資訊而付出太多。

某個研討會請來了國際知名的大師擔任開幕演講貴賓,除了大師的高 知名度之外,加上此次的演講可以免費參加,吸引了超過兩千人報名 ,幸好主辦單位早就已經承租夠大的場地以容納超量的聽眾。

由於不跟聽眾收錢,因此場地費用,大師來台的旅費(交通與餐飲住 宿),演講酬勞,工作人員的工資以及宣傳費用(包含報紙廣告,現 場發送的簡介資料等文宣物品)等,分別由幾大企業聯合出資贊助。

企業所贊助的錢當中,約略只有 10%是支付大師的演講酬勞,其他全 部用於場地費,工資,廣告費與旅費。如果不是大師腦袋裡的智慧有 價值,這個演講根本不可能成立。但是這個成本結構其實是很怪的。

我們似乎花了太多錢在大師智慧以外的其他部份?所有企業支付贊助 這場演講的費用,其實有 90%用於硬體與宣傳。而那個真正帶給這場 演講價值的關鍵角色,領到的酬勞只佔 10%。

這在教育訓練產業是屢見不鮮的案例,甚至已經被視為業界常態。一 個36小時的教育訓練課程,總共30個學員參加,每人可能得繳台幣兩 萬元的學費。而講師的酬勞大約只有五萬元左右,約佔 10%。

其他的錢哪裡去了?上課場地的租用費,教材的印製費用,廣告宣傳 開銷等等。扣除這些開支以及講師的酬勞,主辦這個課程的企業小賺 一些算是利潤。整個教育訓練產業一直都是這樣。

再看看出版業,例子更加鮮明。一個作者絞盡腦汁寫一本書,版稅大 約在 10%上下(看作家的知名度而變化),換言之,如果這本書賣台 幣兩百元,作者可以分到20元。

其他的錢到哪裡去了?扣除了印刷的費用,紙張的費用,出版社工作 人員的工資,廣告宣傳的費用,運送費用(別忘了書本還要搬運), 放到倉庫的費用(倉庫也是要租的)之後,出版社還小賺一點。

音樂界也是如此的。真正花費腦力產生音樂創作的人,在整張音樂CD 的銷售之後拿到最少錢。消費者花三百元買CD,其中大部分的錢用於 支付硬體包裝成本,運費,以及廣告費用,只有很少錢付給創作者。

音樂產業是如此,難道電影產業能例外?你以為你花錢購買的電影票 是為了支付電影本身的創作價值嗎?一點也不,你花的錢其實大部分 用於支付電影院的場地成本,各種設施的維護以及水電費等等。

人們千百年來已經習慣於這樣的付費方式,甚至完全不知不覺。換言 之,「內容」雖然價值無限,但是市場價格卻很低。甚至於當這些內 容與硬體脫離開來的時候,就顯得一文不值。

我們已經在網際網路上看見太多這樣的例證。網路剛出現時,頭一次 有人想把新聞放到網路上賣錢。這是有史以來新聞與報紙這個硬體完 全分離。結果只證明了報紙一份十元有人買,網路新聞一毛賺不到。

現在,全球各地的政府都開始在獎勵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這原本是 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各式內容(書籍,音樂,電影,教學課程等) 一旦數位化,透過網路傳遞可以節省大量硬體成本。

經營者不必再把音樂CD鋪送到唱片行,省去包裝以及運送的成本(數 位音樂)。也不必再把作者的智慧印到紙張上(電子書),更不用讓 你多花錢在場地費用上,只要支付演講者酬勞就好(線上學習)。

但是,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卻沒有解決:人類的消費習慣。對於一個脫 離了硬體之後就很難有市場價格的東西,要怎麼樣說服消費者掏錢? 習慣擁有一張音樂CD的人,如何讓他嘗試購買三個音樂檔案?

「因為省去硬體成本,所以售價可以降低」的誘因尚不足以讓消費者 改變行為。事實上,當內容脫離硬體以純粹的電子檔案販售時,經營 者必須改變思維,要從「販賣盒子」的模式轉變成收取月費經營。

數位內容產業要起飛的關鍵,在於消費者的付費意願。而決定這個關 鍵的要素有三個:月費,社群,以及即時連線。而這一切必須要先從 經營者放下「販賣盒子」(或者販賣檔案)的想法開始。 (文:黃紹麟

上一篇:電子書之路千里迢迢
下一篇:數位內容經營三要件(二)停止「販賣盒子」

 

■ 歷史上的今天

案例:創業者該怎麼理解投資人(一)有關風險 - 2011/09/18

從巴茲下台談網際網路開放思維 - 2011/09/11

行動網際網路產業的重組(一)電信業者靠邊站 - 2010/09/12

天使投資能幫助創業者什麼? - 2009/09/13

寫給我親愛的台灣網際網路同業們(三) - 2008/09/14

Web 2.0 下一步(三)共念是一切基礎 - 2007/09/16

Web 2.0 革命(四)Google典範 - 2006/09/17

Web 2.0 革命(三)廣告養不活 - 2006/09/10

書房才是數位娛樂的主流 - 2005/09/18

中國3G之我見(三)系統決定終端,終端決定市場 - 2005/09/11

數位內容經營三要件(二)停止「販賣盒子」 - 2004/09/19

數位內容經營三要件(一)內容是賤價的 - 2004/09/12

七年級與吞世代 - 2003/09/14

中間商的消失 - 2002/09/15

當災難在網路上傳遞 - 2001/09/16

轉接口的價值 - 2000/09/17

網路客服須跨越虛擬與實體的界線 - 2000/09/10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蔡耀東私心與壞心腸,幫忙小弟,以南天宮經費, - 2023/03/24

天韵國際公佈2022年全年業績 - 2023/03/24

蔡耀東私心與壞心腸,幫忙小弟,以南天宮經費, - 2023/03/24

緯創資通機器人攜手愛吠的狗 打造AI客服 啟動智慧城市不斷電服務 - 2023/03/24

安樂工程2022全年收益及獲授合約逆市增加21.0%及41.8% - 2023/03/24


繁體 RSS
簡體 RSS


直播(7)
PGC(2)
網紅(2)
O2O(7)
Web 2.0(59)
電子商務(147)
網路行銷(26)
部落格(27)
網路媒體(67)
搜尋引擎(93)
網路廣告(76)
數位內容(17)
數位音樂(18)
網路電話(24)
行動上網(55)
3G(66)
P2P(13)
科技行銷(24)
數位家庭(9)
智慧型手機(28)
電子書(24)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2)
SNS(15)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08,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