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市場是否存在觀望者 問一個有趣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拿到3G牌照的三家新的移動電信公司
:新移動,新電信,新聯通,都選擇了推遲3G上路的時間,不急不徐
好整以暇的等看市場動態再說?畢竟要把手頭上的 GSM或者CDMA或者
PHS用戶轉移到3G上都是很大的工程,處理不當還會引起價格戰。 筆者在2007年四月曾經發表過一張「3G運營商的市場策略」圖,提到
3G電信公司在進入市場的時候可能採行的四種策略。其實這四種策略
在全球範圍內都有電信公司使用過。至於使用哪種策略好,則要看當
地的電信公司之間競爭狀況,以及電信公司採用甚麼技術標準。 其中,想延遲推出3G的電信公司,大部分採取上述的「 C」策略,從
提供單純的上網服務開始。基地台布建範圍以都市地區為主,面向商
務人士銷售數據卡使其用筆記型電腦上網。3G信號覆蓋不到的郊區則
自動漫遊在原先 的GSM網絡,一開始並不提供3G手機和語音服務。 採用此種策略的電信公司有幾個特徵:1)擁有強勢品牌的市場龍頭,
面對其他電信公司以3G搶奪市場並不畏懼。2)在3G基礎建設上進度較
慢,初期信號僅覆蓋都市地區。商務人士對行動上網確實有需求,但
對通話品質更挑剔,初期覆蓋不足的語音通話可能得罪商務人士。 ◎可能人人都抱觀望態度 最可能採取上述戰術的是新移動。由於搬動數億用戶到TD-SCDMA上是
個大工程,弄不好將導致營收下降,再加上誰都沒有運營TD-SCDMA的
經驗,小心一點不會錯。而憑藉過去品牌力量,很多用戶寧可等待新
移動推出3G手機再換3G,而不考慮轉網到其他電信公司的3G網絡上。
因此,新移動完全有能力可以做個初期市場觀望者。3G雖然在技術上
更為先進,但是對於普羅大眾的消費者來說,很不容易感受到與2G的
差異性(筆者手上就有一隻用了三年的3G手機,平常也就是用來打電
話發簡訊而已),因而在初期不容易被說服要更換到3G上。 而其他的電信公司,在這個新移動尚未推出3G語音服務的市場空窗期
,是不是該猛力的進行市場掠奪?以較為成熟的3G系統與更容易布建
的3G基礎建設,伴隨3G手機和更便宜的語音話費為手段進行攻擊?或
者也加入新移動的陣營,選擇當個初期市場旁觀者,採用策略 C? 在選擇競爭策略時,有個必要考慮的因素:初期3G用戶從哪來?我們
考慮用戶來自於:1)自己的2G用戶;2)別人的2G用戶;3)從沒使用過
任何任何手機服務者。從日本電信公司發展3G的歷程來看,3G用戶絕
大部分來源於自己的2G用戶轉換,僅有少部分從其他電信公司取得。 ◎速度與費率是競爭關鍵 如果電信公司意在轉換自己的2G用戶到3G,那麼確實有可能初期的3G
市場呈現一片歌舞昇平的歡樂景象:每個電信公司都小心翼翼的處理
自己用戶從2G升級到3G的問題,在馬步站穩之前,先不想著去攻打別
人的城池。 而實際上,這些電信公司每家都有上億的用戶要處理。誰能處理得快
,誰就能率先對別人發起攻擊。所以決勝的關鍵沒有別的,就是速度
。雖然新移動的品牌優勢很強大,可以享有更多的等待時間,但是畢
竟沒法等待太久,因為用戶也是很現實的,哪裡有優惠就往哪裡去。 要鞏固既有用戶並且對其他電信公司用戶發起攻擊,語音費率套餐規
劃將成為重要攻擊武器。3G來臨使用戶通話行為產生了:3G對3G,3G
對2G,其中3G包含三種系統而2G也包含三種系統,而更進一步產生例
如新電信的3G用戶打電話給新聯通的2G用戶等複雜情況。 在這些複雜的通話行為中,良好的制定出上述各種情況下的通話費率
套餐,將能實現穩固既有用戶,移轉既有用戶以及獲得其他電信公司
用戶的目標。至於營收是否會因此受損則是無法保證的,因為3G本身
就不是個能讓運營商賺更多錢的東西。
(文:黃紹麟)
上一篇: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三)誰會成為價格殺手?
下一篇: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五)淺談3G話費訂價方法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四)阿里巴巴敢給股票 - 2023/07/02 ■ 投資初創公司的一點點心得 - 2014/07/06 ■ 中國的電信重組競爭態勢(四)處理既有用戶是關鍵 - 2008/07/06 ■ 外資網際網路企業的中國失語症 - 2006/07/09 ■ 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世代之眼 - 2006/07/02 ■ 終極的行動裝置(三)影像,儲存,版權管理 - 2005/07/03 ■ 漫談數位音樂(四)多元訂價方式 - 2004/07/04 ■ 從網路交友談社群網站發展 - 2003/07/06 ■ 封閉的行動上網市場(二)產業分工與分利 - 2002/07/07 ■ 終極的網際網路(六)封閉的網路來自封閉的人心 - 2001/07/08 ■ 終極的網際網路(五)第二波創業潮與小型內容提供者 - 2001/07/01 ■ 我即將離開新浪,踏上征途 - 2000/07/09 ■ 網路公司的廣告競賽 - 2000/07/02 ■ 網頁設計的未來 - 1998/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