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還記得去年大約這個時候,美國的入口網站掀起了一陣寬頻風潮。Yahoo!宣佈了他的寬頻計劃Turbo Yahoo!,第二大入口網站Excite 與寬頻網路公司@ Home合併成為Excite @ Home 。新聞報導以及各種調查報告也不斷強調未來的寬頻網路市場是多麼的有潛力。然而發展至今,寬頻網路卻始終沒有成為主流。這說明了整體的環境包含網路基礎建設以及寬頻服務的應用都尚待加強。 不論網路如何的發展與變遷,最後我們都必須回歸到使用者價值來看待一切的應用。目前有線的寬頻網路是透過兩種方式連接到使用者的家中,一種是Cable 有線電視線路,一種是ADSL使用一般的電話線。不管使用哪一種方式,都讓使用者可以得到比現在用56K 數據機還要快上很多倍的上網連線速度。 使用寬頻的線路上網,對於使用者的意義大體上有兩種,第一是永不中斷的連接,第二才是擁有高速的資料擷取能力。打開電腦即處於連線狀態,而使用者已經不再擔心連線的時間長短,因為絕大部分的寬頻網路服務都是採取包月的方式付費,繳交固定的連線費用然後無限上網。 然而光是降低連線的成本,這並不是寬頻的看家本領。根據筆者在美國的同事描述,美國的免費ISP 撥接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國內曾經掀起一陣子免費ISP 的風潮,也有很多的網路公司進入這個領域。然而撥接的速度以及經常處於忙線狀態中的撥接服務,其連線的品質令人不敢恭維。而美國的免費ISP 撥接服務品質非常的穩定,只是大部分的免費ISP 撥接都會在使用者桌面上開一個小視窗放廣告,而且這個視窗還關不掉,有點討人厭而已。 筆者要說明的是,面對免費ISP 的競爭,對於使用者而言寬頻的優勢並不在於可以降低連線費用,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其大頻寬,這是免費ISP 無論如何無法提供的。然而,這就牽涉到到底寬頻可以做什麼的問題了。 現行的寬頻網路讓使用者擁有快速擷取資料的能力,而非發送資料的能力。筆者以前也曾經質疑過,現有的網路應用以及服務,通常不需要透過大頻寬也可以做的很好。一個國家的網路基礎建設如果可以到一定的水準以上,連線速度通常會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筆者並不認為使用者對於寬頻的服務有極為迫切的需求,更不認為會有所謂的寬頻入口網站出現。原因是現在的人使用寬頻的線路結果卻連到Yahoo! 這類的窄頻網站,去使用不太消耗頻寬的服務,例如搜尋引擎或者是免費電子郵件。 在本質上我們必須承認,窄頻的網站服務已經足以含括一個人所需的網路服務相當大部分。如果真正要提供寬頻的網站服務,那麼從既有的窄頻入口網站品牌下去延伸相關應用,會比一個從零開始號稱要做寬頻入口網站的有優勢的多。 既然窄頻的服務已經足以滿足大部分的網路服務需求,那麼寬頻到底可以做什麼?寬頻的優勢既然在於可以傳送大量的資料,想想看哪些應用會是需要大量頻寬的。就筆者有限的想像力所及,約略只想到那應該會是跟娛樂有關的應用,因為娛樂的東西很講究聲光影像,而聲光影像資料都是非常消耗頻寬的。
網路連線遊戲,以及隨選視訊( Video On Demand ) 應該會是其中兩個很重點的項目。此外,有些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的應用,例如傳遞電視節目,也很可能有其市場。非娛樂類的應用,例如網路硬碟之類的應用也可能大行其道。 寬頻的線路連結到使用者的家中什麼設備,這會是決定上述應用的關鍵。連結到電腦,或者是連結到電視,所產生的應用會相當不同。原因是一般人的認知以及習慣的行為模式,是把電視機視為娛樂導向的工具,而把電腦視為工作導向的工具。雖然這樣的認知已經開始有日漸模糊的傾向,但是現階段的寬頻發展還是會受到這樣認知的影響。 寬頻對於硬體製造商最大的意義,恐怕是在於電視以及電腦未來可能的整合。從應用面來看,寬頻適合傳遞的資料是非文字性的,是影像為主體的資訊,這樣的資料透過電視機來呈現是比較合適的。而現有的電視機也只適合呈現影像資料,筆者曾經使用過所謂的機上盒來上網( Set-Top Box ) ,文字資料在上面幾乎是慘不忍睹。 從使用者的行為來看,曾經有調查報告指出,在一個房間內同時擁有電視機與電腦,兩者同時開啟的使用者高達六成以上。筆者也曾經幻想過,有一天可以不需要買電視轉接器之類的東西,我的腦就能看電視節目。這樣我就有可能在電腦上開啟兩個視窗,一邊上網一邊看電視,而這樣的行為模式,背後都必須依靠寬頻的線路提供。 發展寬頻服務所必須提供的內容,是讓現有的入口網站感到頭痛的。以往入口網站所提供的服務都是非內容導向,因為正如前面所說,大部分的網路服務是不需要大頻寬的,不需要大頻寬,自然降低對聲光影像資料的需求。現在一旦要切入寬頻市場,勢必面臨多媒體內容取得的問題。 美國與台灣的地理環境不同,台灣的寬頻環境隨著固網的興起,結合島內既有的媒體所形成的勢力將相當可觀。與美國相較,台灣入口網站要切入寬頻的時機點應該要更快。否則等到大環境成熟,恐怕資源將取得不易。
(文:黃紹麟)
上一篇: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的賽跑
下一篇:網際網路的商業化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七)嘉丰資本擦身而過 - 2023/05/14 ■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五):企業的行動電子商務策略 - 2014/05/18 ■ 微博:45度仰角的未來(三)對電子商務的衝擊還不夠 - 2011/05/15 ■ 漫談電子書(二)傳統出版社的價值不再 - 2010/05/16 ■ 談中國電子商務(六)如何激起購物衝動 - 2009/05/17 ■ 談中國電子商務(五)網上分店與虛擬加盟 - 2009/05/10 ■ 數位之牆的十一年浩劫 - 2008/05/18 ■ 社交網路服務的廣告營利模式初探 - 2008/05/11 ■ 從電子商務夥伴計畫(Affiliate Program )看長尾理論 - 2007/05/13 ■ 35歲男人應該做的事 - 2005/05/15 ■ 競標網站清理門戶 - 2004/05/16 ■ 3G來了(八)3G的第一批使用者是誰 - 2003/05/18 ■ 電話黃頁,搜尋引擎,交易市集 - 2002/05/19 ■ 我那 E化還沒完成就馬上面對 M化的母親 - 2002/05/12 ■ 內容為王-傳統媒體對入口網站的反撲 - 2001/05/13 ■ 寬頻網站服務 - 2000/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