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數位管理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一)不開放就沒法壟斷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8/11/09 - 被閱讀 53421 次 被轉寄 393 次

「變得更大」是一種無可避免的內在壓力。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開放是網際網路的基因

開放與自由本是網際網路天性,這特性被當年制定底層通訊技術架構 的人們深深烙印在基因裡,即分散式架構。雖然這帶來一些負面,例 如網路安全或垃圾郵件問題,但既然是基因,就注定只能繼續走下去 。違背此特性而建立的網際網路商業體,將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

十年前,網際網路對於傳統商業世界中已習以為常的壟斷,造成嚴重 挑戰,特別是需要高度資本集中的媒體產業,網際網路彷彿打開了一 個口。開放,結合更多的內容合作夥伴;免費,快速大量吸引用戶進 來。網路公司的人們意識到,唯有不斷開放自己才能變成更大。

由於網際網路的經濟型態是規模經濟,因此「變得更大」是一種無可 避免的內在壓力。唯有在用戶規模及流量規模上更大,邊際成本才會 驟減。而快速變大的方法,除了張開雙手結合更多夥伴之外,就是免 費。在網際網路的前十年裡,這兩招一直管用。

現在,Web 2.0 的時代迎來了第三招,人際網絡。透過類似傳銷的方 式,以人帶人,社交網絡服務快速取得巨量用戶數。然而,成長的壓 力從來就沒有停過,順著網際網路的自由基因,知名社交網絡公司很 自然的尋找出解決方法,那就是開放平台與開放個人資料。

◎不開放就沒法壟斷

很弔詭是嗎?要在網際網路上造成壟斷的唯一方法,就是開放。在傳 統的商業世界裡,企業在跑馬圈地之後就把商業帝國的圍牆建立起來 ,築高競爭的壁壘。當然,Yahoo!等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在發展起來 以後,也免不了形成新的壟斷,似乎是歷史的宿命。

若能持續這種壟斷,Yahoo!是根本沒有必要推行開放策略的(Yahoo! Open Strategy)。有本事壟斷的人為什麼要開放?然而,Google出 來了,接下去MySpace和Facebook 出來了。新的商業力量不斷革去老 商業力量的命,而且只有在網際網路上,這種革新速度飛快得驚人。

開放本身就是網際網路的基因,因為分散式的架構是很難壟斷的。網 際網路公司有必須不斷變大的壓力,然而,築一道牆把自己圍起來是 有害於變大的,因為再強的網際網路公司自身網站都不可能壟斷全世 界的流量,因為最大量的流量在自己的網站以外。

更有甚者,後起之秀會運用開放力量對既有成功者造成威脅。Google 最成功的產品之一,是無所不在的Adsense ;而Facebook率先開放平 台,MySpace 率先開放用戶資料,都讓Yahoo!以及Google同感震動。 更加的開放,變成一種強大的競爭手段。

◎技術變革是重要推手

第一代網際網路所聚合並開放的是媒體內容,以Yahoo!等入口網站為 代表,涉及版權,內容交易與大眾傳播型態變遷等議題。第二代網際 網路所聚合並開放的是人際關係,以MySpace 等社交網絡服務為代表 ,涉及隱私權,個人資料財產權與人際傳播形態變遷等議題。

技術變革是促成這一切實現的重要推手,包含資料交換的標準化以及 應用程式交換的標準化。前者主要是 XML等文件交換標準的普及;後 者指的是Web Service 的高度發展。前者讓某個網站的內容可以內嵌 到其他網站,後者則是讓某個網站的功能模組可以內嵌到其他網站。

10年前,入口網站要取用某家媒體的內容,雙方必須經過程式開發與 對接等繁瑣過程。現在,網站經營者把內容依照標準的RSS 格式開放 出來任人隨意取用。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內容交換的障礙一下子 被抹平,內容在網路上的流通速度更加快速。

由Facebook首先提出的開放平台觀念,則是讓其他網站的應用可以內 嵌到Facebook上。而MySpace 首先提出的個人資料開放,則是讓用戶 可以把個人資料內嵌到別的網站上去。前者的模式是用戶一站購足, 後者的模式則是個人資料可攜。

此外,許久以前就被倡議的,把不同網站的登入ID全部整合成一個, 又重新變成熱門話題。我們迎來的將是更通透,資料更快速流通,網 站間更加在內容與功能上整合的網際網路世界,影響到產業鏈的緊密 整合,伴隨舊商業龍頭的隕歿及新龍頭新起,隱私議題的爭執等。

開放是一條不歸路,但它究竟要將我們帶向何方? (文:黃紹麟

上一篇:社交網絡的祕密(三)生人熟人不可偏廢
下一篇: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二)跟著大哥要有肉吃



■ 歷史上的今天

給台灣網路公司進大陸市場的建議(一)一定要去嗎 - 2012/11/04

創業者該如何撰寫商業計畫書 - 2009/11/01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一)不開放就沒法壟斷 - 2008/11/09

社交網絡的祕密(三)生人熟人不可偏廢 - 2008/11/02

M 型化的未來(四)富人窮人大不同:思維 - 2007/11/04

Web 2.0 革命(十)3.0 大未來 - 2006/11/05

你必須正視的關鍵字廣告 - 2005/11/06

逝去的電子報行銷年代 - 2004/11/07

ADSL:科技行銷的瓶頸與突破 - 2003/11/09

垃圾電子報 - 2003/11/02

從線上沖印談數位商品的價值鏈(五) - 2002/11/03

網路即將回歸電信產業 - 2001/11/04

達康的冬天 - 2000/11/05

CD 交換中心的啟示 - MP3的未來 - 1999/11/07

經營入口網站的策略思考 - 1998/11/05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蟻」後有你相伴 《小小蟻國》3週年活動正式啟動 - 2024/03/19

思科完成收購Splunk 將為「數據」樹立全新里程碑 - 2024/03/19

田中控股株式會社總公司搬遷 遷至創業地點茅場町的新總公司大樓 - 2024/03/19

SAP與NVIDIA攜手加速推動全球企業應用生成式AI - 2024/03/19

億勝生物公布2023年度業績,收入增長29.5%,利潤增長22.1% - 2024/03/18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