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如果有一天你的手幾也可以上網了,只要啟動手機上面的一個按鈕,手機就自動撥號連上網路,然後一個預設的,專門為手機設計的網頁自動的就從主機傳送到你的手機螢幕上面。 這個時候,你會不會願意: - 運用手機上面的按鍵來操作輸入以及瀏覽網頁,包含上一頁,下一頁,確定,取消,輸入數字或者英文甚至中文?請拿起你的手機看看,試著想像運用上面的按鍵來執行剛剛提到的功能。 - 瀏覽網頁。這表示你可能會花費比通話還長的時間去得到你要的資訊。你願意花費這樣的費用嗎?這樣的費用可能包含了手機連線的通話費以及連上網路的撥接費兩個部分。 -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花費,必須要看是能得到什麼樣的資訊才能決定是否划算,那麼你覺得什麼樣的資訊是值得你花這筆費用的? - 你為什麼不直接用手機打電話給相關單位直接取得這樣的資訊,而要用手機連網查資料?例如查詢飛機時刻表,直接撥號查詢該航空公司電話,然後打到該航空公司查詢是不是更快更省錢? 讓手機可以上網,這個話題最近在全球相當的熱門。最吸引人的賣點是,手機未來在全球的普及率將遠超過電腦。如果這個裝置可以連上網路,除了對人類的生活真的會帶來重大的改變之外,現有的網路產業結構也可能會重新洗牌。這裡面蘊含的新機會,現有的網路業者以及通訊業者看了怎麼能不怦然心動。 但是一切的新技術最後都會因為使用者的需求而開始變形。剛開始的時候技術是新的,一時之間還找不到跟使用者正確的對話方式。好的經營者會根據使用者的反應一次一次的找出良好的對話方式來重新包裝,最後讓使用者可以容易接受。能夠度過這個關卡的新技術,最終會進入到人類的生活,過不了這關的,最後會被遺忘在角落裡。
手機是消費性的產品,使用者的反應當然很重要。各位可能會常常聽到說某某牌的手機真難用,這表示即使連手機的操作介面設計都是重要的,輕忽不得的。至於手機所能提供的功能,系統廠商所能提供的加值服務,都是影響使用意願的關鍵。我們很期待通訊業者在推出任何的新服務時,都能夠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想,不然任何炫目的新科技可能都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國內的系統廠商最近紛紛宣佈以經建置完成 WAP相容的系統。而手機廠商開始大力促銷 WAP手機,一種透過 WAP協定能夠連網的手機。當然手機能夠上網之後,上網能看什麼,就變得很重要。我們看看這些廠商所推出的所謂內容,基本上很難回答筆者最開頭所問的那三個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想知道最新的天氣訊息,你會透過手機上網查詢嗎?你願意為這樣的資訊付較高的費用嗎?你為麼不直接打電話給氣象台比較快? 筆者認為系統廠商一開始提供的資訊內容時,只是就現有的其他資訊管道把相關內容往手機上擺而已,並沒有認真的去思考使用者到底要什麼。他們必須回答使用者這樣的問題,有了一隻可以上網的手機,到底我可以做什麼?我付了多少費用做了這件事? 有關手機上網之後可以提供的資訊內容以及資訊的呈現型態,筆者認為可以有下列的思考方向: - Hyperlink 的最低限度等於MENU選單 在手機的螢幕大小以及顯示的解析度還有以數字按鍵為操作介面的情況尚未改善之前, Content = Message Hyperlink = Menu 所有在手機上面呈現的內容都必須是簡短有用的訊息而非長篇大論。所有網頁上的 Hyperlink必須簡化到只是選單的程度,使用者才容易接受。 - WAP 適合傳輸高度個人化/高濃度的訊息 因為傳輸費用高昂,使用者在使用 WAP會考慮他花這個錢直不值得。因此只有高度個人化的資訊以及高附加價值的資訊,使用者會願意付費。即使是個人每日星座這種資訊,使用者都不願意付費,因為並非高附加價值資訊。 - 功能重於內容 WAP提供的資訊必須能輔助使用者做出重要決策。因此用手機上網可以做什麼,會比可以看什麼來的重要。像是每日新聞標題這種資訊內容使用者不會考慮用手機獲取,因為成本過於高昂。 - 閱讀以及輸入介面仍須改善 從廠商提供的試用機種來看, WAP介面難以操作。可以預見未來手機的操作介面會越來越像 PDA,以光筆輔助觸控式介面來操作。 - 使用者透過 WAP所能完成的事項,和直接打電話必須有區隔 訂票,下單,這種打電話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為什麼要用手機+ WAP?我們必須給使用者一個理由。 - 隨身資訊的概念 當使用者使用網路時,一般都是在公司或在家裡。但是現在使用者卻可能在任何地方上網。例如電影院門口,地鐵,百貨公司裡,山區。思考我們所提供的訊息如何與使用者身處的環境結合以及互動變成非常重要。 - 通訊器材之間關係的改變 所有的通訊器材都上了網,他們之間彼此的關係正在發生改變。例如用 WAP大哥大收到傳真訊息後,可以隨意的找到任何一台 FAX把傳真印出來。這種關係的改變會創造出無數種應用。 對於新的科技,大家也都還在摸索當中。相信通訊業者很快會找出正確的方式來運用這樣的技術,讓使用者都能接受。在競爭激烈的通訊業以及網路產業裡,關鍵在於有沒有為使用者著想,做不到這一點的人,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文:黃紹麟)
上一篇:網路產業的垂直整合
下一篇:如何評估一個網站的價值?
■ 融資是怎麼回事(上)融資是迭代的過程 - 2014/12/14 ■ 台灣的未來:要做東方的瑞士(二)開放 - 2012/12/16 ■ 第四代網路行銷(上)RSS 訂閱行銷 - 2006/12/17 ■ 職場的灰色隧道 - 2006/12/10 ■ 再談軟體與媒體的典範轉移 - 2005/12/17 ■ 網路與書(下)供過於求的內容 - 2005/12/11 ■ 網路電話VoIP(四)雙網手機死於手機補貼 - 2004/12/19 ■ 網路電話VoIP(三)號碼才是生死關鍵 - 2004/12/12 ■ 數位相機是家用還是個人商品? - 2003/12/14 ■ 遊戲人生(二)在遊戲的世界裡穿梭 - 2002/12/15 ■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二)網際網路的假性購買 - 2001/12/16 ■ 線上遊戲的虛與實 - 2000/12/17 ■ 開放與封閉之爭 - 2000/12/10 ■ 無線上網不等於無限上網 - 1999/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