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數位文化 Web 2.0 再思考(一)「關係」才是重點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07/05/20 - 被閱讀 99986 次 被轉寄 69 次

Web 2.0 的商品只有一個,就是「人」。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Web 2.0 與媒體無關,也不是內容出版的生意

早期從發展Blog起家的Web 2.0 經營者,以及晚近加入此一市場的新 興業者,分別對Web 2.0 的精神有著不同迷思,前者是仍然陷入1.0 的泥淖中,後者則是強調用戶參與跟分享過了頭。

首先,Web 2.0 不是媒體,然而很多Blog網站經營者仍然在做「內容 出版」(Content Publishing)的生意。傳統新聞網站靠編輯來做出 版,現在則是把內容供應的任務丟給眾多寫Blog的人。

舉例:博客中國可以說是中國Blog的先行者,但是經營多年還是離不 開「找人來寫專欄」的模式。用戶在上面所進行的行為,就是內容瀏 覽,網站依然是以「內容」為核心的呈現型態,與1.0 沒甚麼差距。

Web 2.0 不就是由用戶參與提供內容的草根媒體嗎?怎麼說跟內容無 關?筆者感覺:1.0 的內容是「以內容瀏覽為目的」,而Web 2.0 的 內容則是「以關係建立為目的」,內容只是用來建立關係的工具罷了。

簡言之,1.0 時代的商品是「資訊」,所有發展都圍繞在「如何處理 資訊爆炸」,不論新聞網站還是搜尋引擎。而Web 2.0 時代的商品則 是「關係」,議題是「如何處理關係不足」及「如何處理關係爆炸」。

更簡單說,Web 2.0 的商品只有一個,就是「人」。1.0 時代,我們 需要內容專家來幫我的經營早期的網路公司;Web 2.0 時代,我們需 要的則是社會學家,指引我們如何引導人們在虛擬社會中互動。

◎任何人,都有「被發現」的需求

1999年,筆者任職的網路公司找來圖書館系畢業的人,專司搜尋引擎 分類;找來報紙雜誌的編輯,專司內容頻道;由於那個時代完全專注 在資訊處理的議題上,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的專才。

Web 2.0 時代,網站服務的終極目標,將會圍繞在「如何展現一個人 」這件事情上。談到人,我們無可避免要談到人的需求。著名的心理 學家馬斯洛曾指出人的需求有五個層級,由基本到高階分別是:

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被接納的需求,或愛與歸屬的需求 ;4)自尊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前兩者筆者將之簡單的 稱為「存在的需求」,而後兩者筆者稱為「社交的需求」。

將上述層級轉換到網際網路,會發現Blog甚至網路相簿等服務,僅滿 足存在的需求。換言之,網民書寫Blog及上傳相片的行為,不應該被 視為「個人出版」,而應被視為「嘿!我在這裡!」的一種宣告。

網民需要在網路上有個地方宣告自己的存在,那裏是她的家,是心靈 的港灣,是休憩的地方。那個地方要能安全的存放她所有的一切,她 在上面的一切痕跡,包含相簿,日記,留言,都是存在的證明。

問題來了,絕大部份寫Blog的人在網路上都是孤獨的存在著。他們的 Blog少有人光顧,每個月拜訪者僅數人。一個不斷發出「嘿!我在這 裡!」訊息的人,在長久沒被發現的情況下,注定要孤獨的老去。

◎Web 2.0 下一階段:關係的建立與管理

許多Blog服務經營者已經發現此類問題,開始朝向下個階段演進:即 「社交的需求」。每個人都期待被發現與被接納,你如何導引人們互 相認識?搭訕是需要理由的,而所有的內容都可能成為搭訕的理由。

在美國有 MyBlogLog之類的服務,讓寫Blog的人可以看到有誰來過我 的Blog。而中國的Blog服務經營者,則乾脆將其他人的來訪記錄變成 Blog基本功能,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誰來過我的Blog。

這已經與「個人媒體」無關,而是我們有意識的在導引著人與人間的 關係建立。你看到有人來訪於是你回訪她的Blog,關係建立的第一步 於焉開始。好的Blog服務經營者,應該做到透過各種手段讓關係發生。

有的Blog服務經營者,透過內容推薦的方式將好的Blog文章推送到首 頁,或者透過編輯推薦,或者透過其他讀者「頂」「推」。然而這除 了跟1.0 時代「內容出版」沒兩樣外,也不過是創造出5%的明星罷了。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被自然的關注」,是Blog服務經營者的責任,也 是類似日本Mixi及中國51.com成其大的原因。經營者很早就體悟Blog 跟內容出版無關。Blog僅是存在的基礎,必須在此之上完成社交工作。

而新浪博客的「生產明星」工作,僅是創造少數明星及滿足大眾湊熱 鬧心態。絕大部分在上面開博的個人很少被理會,Blog乏人問津。明 星僅是創造內容及流量的工具,這不是Web 2.0 ,而是1.0 內容網站。

◎「為了分享而分享」,從來不存在

套用馬斯洛的理論看起來很玄,但是這樣的架構卻能用來檢視不同類 型的Web 2.0 網站,而看出未來發展潛力。簡言之,這幾個層次的需 求必須一層層滿足,無法抄捷徑。抄捷徑者註定要在發展上遇到瓶頸。

目前有很多Web 2.0 網站設計之初就想到要搭建一個架構讓用戶上來 「分享」。分享的內容則從書籤,新聞,藝文活動訊息,美食評鑑到 折扣資訊等不一而足。然而,分享者卻總是很少。

這些經營者可能沒想過,分享並不是自然會發生的行為。人,一定是 先考慮完自己,才會考慮別人。因此網站的初期功能一定是先滿足了 自己「存在的需求」,為己所用,接下來才考慮分享給別人的問題。

以社會性書籤網站(Social Bookmark ,例如美國del.icio.us )為 例,首先考慮網路書籤功能是否滿足個人整理資訊的工具性需求,接 下來才有分享給別人的需求。最後,透過適度導引讓人們進行互動。

網路書籤並非讓眾人鼓譟把一則網址推上首頁的鬧市,而是人與人建 立關係的工具。用戶收集的書籤以及對書籤所下的 Tag,是「對自己 的描述」,重點不在內容,而是透過那些內容,他們表明了他們是誰。

當對「人」的描述完成後,要讓他們建立關係就不難了。Web 2.0 網 站經營者可用Tag 為核心,Data Mining 為手段,做到讓性質相同/ 相異的人有更多認識機會。以此觀之,網路書籤尚未進入下一階段。

◎搜尋引擎的下個階段議題

上面提到的經營方式,都在描述如何處理「關係不足」的問題。然而 ,另一個問題在Web 2.0 時代也更加凸顯,即「關係爆炸」的問題。 當你加入的Web 2.0 網站多了,關係鏈的管理將十分棘手。

筆者曾說過在Web 2.0 時代,人與人聯繫的成本將趨於更低。然而, 眾多的Web 2.0 網站在引入關係鍊的概念後,卻導致要精確的找到某 一種人甚至某一個人,變成成本很高的行為。

例如,在美國想找一個人,你可能得逛逛MySpace ,或者Orkut ,或 者Facebook,接下來還有成千上百個Web 2.0 網站。就算不是精確的 找出一個人而是某一種人(例如:明朝歷史愛好者)也是困難的事情。

這是新時代的搜尋引擎所應當要處理的問題:關係鏈的搜尋。1.0 時 代我們看見了資訊爆炸時,取得精確資訊的高成本,而搜尋引擎成功 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關係爆炸,成為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文:黃紹麟

上一篇:從電子商務夥伴計畫(Affiliate Program )看長尾理論
下一篇:Web 2.0 再思考(二)「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 歷史上的今天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九)電視購物轉型電商 - 2023/05/28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八)那些從台灣來的人 - 2023/05/21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六):手機通訊軟體是行動支付王者 - 2014/05/25

漫談電子書(三)從iPad談電子書閱讀器 - 2010/05/23

談中國電子商務(七)社交網絡將成新一代C2C 電子商務 - 2009/05/24

Web 2.0 再思考(二)「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 2007/05/27

Web 2.0 再思考(一)「關係」才是重點 - 2007/05/20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PMP )初探 - 2005/05/29

以「參與電視」取代「互動電視」 - 2005/05/22

你願意放棄多少自由? - 2004/05/23

入口網站不負責任?談線上衝印事件的衝擊 - 2003/05/25

傳統媒體中箭的部位不大,但是很痛 - 2002/05/26

無根的一代 - 2001/05/27

一個人,守著一面牆 - 2001/05/20

網路股下跌之後 - 2000/05/28

網際網路的商業化 - 2000/05/21

ISP定位模糊 - 1997/05/20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國際獅子會300-B2區第六專區十一分區聯合社會公益活動 - 2024/09/15

康聯投資與永益投資攜手推出創新「財富增值計劃」,永益帳戶名額大開放 - 2024/09/15

捷成投資攜手永益投資,推出全新「財富增值計劃」並開放珍貴永益帳戶名額 - 2024/09/15

2025世界發明簡報技巧競賽-日本東京徵選活動 - 2024/09/14

早鳥報名發明展獨家福利:參加莫斯科發明展,即享東京設計展全額補助 - 2024/09/14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