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行動裝置 iPad,iPhone,iPod,以及蘋果告訴我們的事
圖文/數位之牆 本文發表於2010/01/31 - 被閱讀 117214 次 被轉寄 521 次

蘋果公司不是電腦公司,行動裝置不是電腦。

 
■ 訂閱電子報 多種訂閱方式訂閱電子報按此
 
◎行動裝置不是電腦

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iPad一出,讚美與批評聲四起。讚美之詞在此就 不提了,許多科技玩家的批評聲音集中在認為這是一款沒有達到期待 的電腦,包含他的大小,價格,規格等等。這些聲浪充斥在Facebook ,Twitter 以及眾多個人部落格上。

這似乎是一台很多科技玩家都不怎麼滿意的電腦,但這好像正是關鍵 所在:以衡量電腦的標準,來衡量一台不打算被當成電腦的裝置。這 個死結正是蘋果公司(記得嗎?這公司的名字在2007年從「蘋果電腦 」正式改名為「蘋果公司」)10年以來一直試圖告訴我們的。

是的,蘋果公司不是電腦公司,而行動裝置不是電腦,蘋果公司認為 自己做出來的不是電腦。從2001年第一台iPod誕生開始,到2007年第 一台iPhone,一直到2010年的iPad,這似乎是10年來Steve Jobs一直 在告訴世人的事,而這件事是整個電腦產業一直沒有想通的。

近年來由於價格不斷大眾化,科技產品的使用族群發生了很大改變。 對於 CPU速度,記憶體容量等技術規格不敏感的消費群體,成了市場 上新興的主流。他們對於行動裝置所展現出來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個 性化的,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的。

此外,還產生了以應用為導向的認知與購買行為(也就是說,想要很 明確的知道,買了這個能幹嘛?)例如,能拿來聽音樂嗎?能拿來看 電視嗎?能拿來看書嗎?這種以應用為導向的需求,導致了裝置更加 的被細分到更分散的某一種小眾市場去。

◎過往的手段失靈

這些改變,是以英特爾和微軟為首的個人電腦產業不熟悉的。首先是 單一商品賣出大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前的電腦製造商頂多只要區分 「商用機」和「家用機」,現在忙著應付「筆記型電腦」,「CULV輕 薄筆記電腦」,「Netbook 小筆電」,「平板電腦」等無數市場區隔。

更別說接下去可能還有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以及開始有 電腦製造商跨入電子書閱讀器,智慧型手機的製造與銷售中。要管理 這麼多的產品線,進而在銷售上迎合到各種消費者的需求,電腦製造 商迎來的是一個「小量多樣」的時代。「大量少樣」的時代過去了。

其次,新興起的主流消費群體讓電腦製造商非常錯愕。之前定位在「 個人的第二台筆記型電腦」的小筆電,顯然是打算賣給重度科技玩家 ,沒想到居然成為了許多人「人生中的第一台電腦」。這些消費者是 學生,長輩,時尚人群。電腦產業用來做市場定位的那一套失靈了。

然而,製造商們似乎還沒有辦法繞出這個死胡同。回過頭來看看當蘋 果推出iPad的時候,大家在想什麼?一些人認為,像iPad這樣的平板 電腦,功能與規格以及能做的事情與智慧型手機相比差不多,如果這 樣那還不如買小筆電。因此認為iPad沒有生存空間,不知道賣給誰。

這種比較法問題在哪?問題在於把iPad當成電腦。我們拿了一把量電 腦的尺去量iPad,怎麼量都覺不對。然而,這種量法在過去兩年裡已 被證明是死路一條:當小筆電問世的時候我們量了一遍,MID 問世的 時候又量了一遍,CULV問世的時候再量第三遍。我們找到答案了嗎?

◎以應用為導向,以消費者為核心

電腦製造商始終在這把電腦量尺上找不出答案。一開始小筆電被定位 在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中間產品,後來筆記型電腦越做越小越 便宜,侵入小筆電產品線。而小筆電的功能越做越強大,侵入到筆記 型電腦市場。之後的CULV更是說不清楚市場定位,在三者間掙扎。

而還在概念階段只有小量產品的MID ,號稱介於小筆電以及智慧型手 機之間的市場區隔更是怎麼都說不清,電腦製造商感覺到自己怎麼做 都不對。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似乎都指向一個方向:這把量尺還合 用嗎?我們拿這把尺繼續量下去是對的嗎?

把眼光從產品線定位拿開,移回消費者身上吧。這群對規格與技術不 敏感的主流人群,他們到底要甚麼「應用」?讓iPod活起來的是音樂 ,讓iPhone活起來的是上網與上萬種Application 應用,現在蘋果打 算拿電子書的應用讓iPad活起來。iPad不是電腦,蘋果認為不是。

蘋果這一次嘗試是否會成功還不知道。但是當Steve Jobs在iPad發布 會現場提到蘋果公司時,說他是一家「行動裝置製造商」,我們知道 他深深抓住了重點,那就是「行動裝置不等於電腦」。這裡指的不是 硬體,不是作業系統,而是以應用為導向,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思維。

我們要問,電腦產業用了這麼久的英特爾微軟架構(所謂的Wintel) 符合以應用為導向,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思維嗎?符合新興消費族群要 的應用與體驗嗎?改變並非一夕可成,電腦這個產品也會持續存在, 然而我們開始擺脫電腦的角度在看新興的行動終端了嗎? (文:黃紹麟

上一篇: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一個Facebook?
下一篇:未來的電視



■ 歷史上的今天

iPad,iPhone,iPod,以及蘋果告訴我們的事 - 2010/01/31

智慧型手機(三)電信業態度 - 2005/01/30

網路產業的人才流動現象 - 2000/01/30

 

 
搜尋本站


今日產業動態

宗教與和平協進會30週年 教宗親自接見 讚賞台灣宗教共融 - 2024/10/04

NetApp 利用智慧型資料基礎架構賦能 AI 未來 - 2024/10/04

NetApp 推出全新高效能系統,加速關鍵區塊儲存工作負載 - 2024/10/04

張景智老師攜手十八家機構,初步協商第四季飛龍在天行情佈局 - 2024/10/04

趙正陽老師攜手十四家機構,初接洽商討第四季旺季行情佈局 - 2024/10/04


繁體 RSS
簡體 RSS



數位音樂(18)
MP3(35)
數位內容(17)
P2P(13)
電子商務(156)
競標(38)
拍賣(33)
搜尋引擎(96)
筆記型電腦(30)
網路電視(14)
3C(18)
手機(163)
門號(19)
網路行銷(26)
PDA(53)
數位電視(9)
液晶電視(4)
數位相機(34)
網路電話(24)
加值服務(40)
ADSL(52)
平板式電腦(6)
CRM(7)
即時傳訊軟體(10)
寬頻(86)
社群(77)
入口網站(158)
3G(67)
WLAN(13)
影像電話(14)
MOD(23)
線上遊戲(24)
線上沖印(6)
行動上網(55)
電信業者(68)
交易市集(10)
ISP(55)
科技行銷(24)
電子報(59)
垃圾(26)
電子書(24)
網路媒體(67)
網路廣告(76)
無線上網(27)
VoIP(6)
B2B(15)
B2C(44)
C2C(19)
WAP(33)
GPRS(22)
網路購物(38)
數位家庭(9)
Blog(44)
RSS(17)
ICQ(19)
MSN(38)
品牌(128)
雙網(4)
互動電視(10)
網路書店(17)
交友(26)
Skype(16)
Smart Phone(5)
車用電腦(1)
Car PC(1)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1)
PMP(4)
線上學習(8)
Google(71)
Yahoo!(81)
eBay(34)
Web 2.0(61)
WiMax(8)
iPad(6)
iPhone(19)
Facebook(39)
智慧型手機(28)
Kindle(5)
平板電腦(8)
社交網絡(37)
部落格(29)
SNS(15)
O2O(8)
直播(9)
PGC(2)
網紅(3)
共享經濟(1)
Web 3.0(3)
人工智慧(4)
自媒體(3)


Information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23,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service@digitalwall.com

歡迎與本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