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爭議的數位圖書館計畫 2004年底,新興網路公司Google打算將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史丹
佛大學,紐約公立圖書館和牛津大學圖書館內所有的藏書全部掃描上
網供人搜尋。這個稱之為「Google Print」的計畫馬上引起喧然大波。 所謂的喧然大波,包含了競爭對手(例如微軟)馬上跟進宣佈類似計
畫,以及書籍著作權人的群起圍攻,認為這是大規模的著作權侵害,
美國出版商協會和美國作家工會各自就此事對Google提出訴訟。 面臨一波波批評,Google宣布中止對享有著作權的書籍進行數位化工
作,並希望能聽取出版商的意見,讓Google知道哪些書不參與數位化
。另一方面,微軟則加緊腳步在類似的計畫上力圖超前Google。 圖書館,是人類智慧的匯集地。不論中外,在歷史上都曾發生過多起
因為戰爭而焚燒館藏書籍的事件,造成當代文化的斷層,每每令人痛
心。將圖書館藏數位化,除了更易保存外,也更利於知識的傳播。 令人困惑的是,如果這件事情是對的,是符合公眾利益的,甚至引起
競爭對手發出「這件事情我們怎麼沒想到?趕快跟進」的叫喊聲,為
什麼在發展上會如此不順利?其實,這背後是一個產業的掙扎。 ◎書籍的販售是電子商務敲門磚 細數網際網路發展過程,始終和「書籍」,「出版」等字眼糾纏不清
。首先,由美國 Amazone.com帶領風潮,以致於世界各地都有從網路
書店起家的成功電子商務公司(當然,成功後也開始擴大銷售項目)。
為什麼書籍販售會成為電子商務的敲門磚?首先是消費者有需求,其
次是單價低,降低消費者第一次在網路購物的門檻。書籍運送幾乎不
怕碰撞碎裂,而且不具時效性。以上種種確實適合早期的網路環境。 由於實體書籍在透過網路銷售時總是有配送問題,與網路的虛擬特性
相違背。書籍的利潤本來就不高,獲利卻大量被物流成本侵蝕,經營
者也苦思對策,於是在2000年的時候興起一波電子書熱潮。 2000年 3月,美國知名驚悚作家Stephen King在各大網路書店推出新
的小說。這本售價僅 2.5美元,內容僅有66頁的短篇小說僅有電子書
版而無實體書本,因為大師的名氣而造成瘋狂搶購。 基於版權保護,這本書必須用一套稱為GlassBook 的軟體來閱讀。即
便如此,上市後24小時內在Amazon仍狂銷40萬冊。然而事後Stephen
King卻公開表達對電子書發展的失望,並表明從此不再出版電子版。 ◎網路出版與實體出版的兩難 我們或許難以窺見大師到底有多不滿,但卻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平凡
人一如你我,在網路上出版一本書而擁有40萬銷售量,大概可以坐享
「網路暢銷作家」的美譽及10萬美金版稅收入(版稅以 10%估計)。 然而這正是問題所在。如果Stephen King早先沒有在實體的書籍出版
成名,他的電子書上網販賣大概也不會有人買。電子書已經成為網路
書店必要的販賣項目,然而在書籍目錄上卻總是找不到知名作者的書。 因為,如果真正是知名作家的書,你會寧可花錢去買一本,以便享受
更好的閱讀經驗(不可諱言,電腦螢幕並不是好的閱讀介面,而這也
已經證明是電子書發展的最大阻礙)。 也有另一股潮流是反過來的。99年,作家痞子蔡,因為網路小說「第
一次的親密接觸」享譽兩岸,接著誕生更多網路作家。在網路上書寫
免費小說打開知名度,然後靠出版實體書籍來獲利,似乎是可行的。 海峽兩岸曾經誕生過許多文學社群網站,例如台灣的優秀文學網,大
陸的榕樹下等等。然而,文章在網路上不能賣錢,搞到後來還是得依
靠傳統出版才能贏利。談到這,經營者大概已經疲累到不行了。 ◎舊體制受侵蝕,新體制尚未起 培養一個知名網路寫手,到能夠依靠知名度出版實體書籍營利,真是
談何容易;網路上已經到處轉貼的文章還有多少人願意買也是問題。
而從網路成名的作家,大部分會從此以實體出版為主,不願再回頭。 為什麼我們從Google的數位圖書館計畫談到網路出版?因為很明顯的
書籍內容的數位化傳播是必然的趨勢,然而害怕自身權益受損卻成了
出版商與著作權人普遍的擔憂,因為新的獲利模式還看不見。 其實所有的數位內容都有一樣的困擾:舊有權益受損,新獲利不能保
證,只是音樂與電影的創作的門檻較高,而文字創作門檻較低罷了。
然而,隨著數位化工具的普遍,此類創作的門檻將會越來越低。 Google的數位圖書館計畫打算依靠關鍵字廣告盈利。這件事情給了我
們一個暗示,權利總是某程度和金錢掛上關係。如果書籍的作者能夠
從Google的廣告收入上分一杯羹,是否就不會反抗得如此激烈?
(文:黃紹麟)
上一篇:Google的抉擇(下)給軟體巨人的兩巴掌
下一篇:網路與書(下)供過於求的內容
■ 訂閱制付費會員經營之道:我積攢一生的工作經驗 - 2020/12/06 ■ 台灣的未來:要做東方的瑞士(一)定位 - 2012/12/09 ■ 案例:創業者該怎麼理解投資人(三)有關團隊 - 2011/12/04 ■ 寫給年輕的,經理(二) - 2009/12/06 ■ 開放,將我們帶向何方(五)個人社交資料可攜 - 2008/12/07 ■ 手機電視市場初探(三)終端製造商與內容提供者 - 2007/12/02 ■ 無線寬頻大未來(四)WiMax ,3G與4G - 2006/12/03 ■ 網路與書(上)網路出版的兩難 - 2005/12/04 ■ 網路電話VoIP(二)搞清楚到底誰在養誰 - 2004/12/05 ■ 網路電話初試啼聲 - 2003/12/07 ■ 遊戲人生(一)我的遊戲夢 - 2002/12/08 ■ 網路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力量 - 2002/12/01 ■ 關鍵的百分之十六(一)科技行銷的運作模式 - 2001/12/09 ■ 我在通訊產業的日子(下) - 2001/12/02 ■ 版權與介面將決定電子書的發展 - 2000/12/03 ■ 網路產業的垂直整合 - 1999/12/05 ■ 過去一年的反省回顧 - 1997/12/05 ■ Internet:未成熟的媒體 - 1996/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