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湖南衛視 2009年,我加入了湖南衛視旗下的電視購物公司,快樂購。這是當時
中國第二大電視購物公司(第一大是上海的東方CJ),為了因應電子
商務崛起,他們在北京設立一家子公司,我加入擔任營運長。初期員
工十幾人全部從長沙過來定居與工作,遠征北京。 帶隊的是快樂購大老闆陳剛的特助,20多歲的女性小我八歲,英國留
學回來,人稱P 姊。她名義上是我上司,但關係更像創業夥伴,她負
責人事財務行政協調總部資源,我負責業務。這是我第一次帶頭管理
一家30多人的公司,技術,產品,運營,行銷,採購等一手包辦。 雖說這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但一開始其實就是把電視購物公司的官
方網站交給這間公司管理。後端所使用的物流,倉儲體系,其實是同
一套,而且初期的業務很多就是電視觀眾看了購物台之後,轉到官方
網站下單而已,這個網站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沒有知名度。 一開始的任務就是組建團隊,技術產品等不斷面試把人招進來。當時
整個電子商務產業剛起步,要去哪裡找人?於是把手伸向已成立多年
的中國第一大網路書店,噹噹網。一挖嚇一跳,原來這公司技術負責
人居然是台灣人。又一個不為人知的優秀台灣人。 不過,我們這種小公司人家看不上,雖有湖南衛視的背景也沒用。 ◎曾經先進的購物模式 加入的前一年半年我業績很好。網站月營收從09年八月份的380萬人
民幣到09年底時達月營收 790萬。2010年銷售業績相較於09年實現了
200%的增長。我常跟大老闆陳剛說,我們可是營利的公司。但說實話
,在那個年代講求營利是有問題的,應該燒錢虧損擴大規模才對。
業績增長主因是優化網站的介面提高轉化率,以及開始採購小單價商
品擴大 SKU給消費者更多選擇。電視購物半個小時賣一件商品,扣除
重播,一個月不過只需百來樣。但電子商務不是這個邏輯,於是我們
把商品 SKU數量擴充到了幾千項,符合網路購物者消費習慣。 其實,快樂購的電視購物是非常先進的。採用電視現場直播,主持人
一開始用十到十五分鐘嘗試使用三種不同話術來銷售商品,後台統計
電話下單量,然後回應給主持人哪個話術賣得好。於是剩下的時間主
持人瘋狂重複那個最好的話術來銷售。真是太科學了。 但是電視購物有個致命的缺陷。因為電視頻道的資源不便宜,導致購
物台必須要尋找毛利潤超過 40%的商品來賣才能賺錢。於是很容易在
上面看到各種稀奇古怪連牌子都沒聽過的商品。當然,也有的商家即
便虧損也想上電視購物,就當作是打電視廣告了。 你可以將電視購物理解為就是團購,只是透過電視。 ◎倉儲物流是毒瘤 當我2010年把能快速提升業績的手段都用過之後,開始把手伸向倉儲
物流的改革,但卻踢到了鐵板。由於用戶群體從電視觀眾(年齡多在
40歲以上)擴充到網路用戶(二三十歲年輕人),以及電視購物商業
模式與電子商務本質上相衝突,各種問題開始爆發。 電視購物每半小時賣一樣商品,用戶集中下單後倉庫集中出貨,模式
簡單導致倉庫管理不用太先進。當我得知倉庫居然沒有用條碼管理時
大感驚訝,物流負責人說,不需要啊,集中出貨,賣不完的,商家第
二天來拉走,倉庫裡商品種類加起來就沒超過百樣,要什麼條碼管理? 而電子商務不是這樣的。用戶每個訂單可能有好幾樣商品,這些商品
又分別放在不同角落,而我們為了擴大用戶買單機率,又努力提高商
品種類。這導致一個訂單下來,工人要在倉庫裡四處跑才能把貨拿齊
(稱為檢貨),效率大幅下降,工人也抱怨連天。 因為各種損漏(甚至可能工人偷東西),盤點後發現倉庫的貨損高達
3%。東西還沒賣出去呢,先虧3%。此外,因為倉庫是在湖南長沙,原
本是供應給湖南一帶電視購物觀眾的設計,體驗非常好。但電子商務
的消費者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配送過去要好幾天。 我曾在內部郵件上公開指責我們的物流是毒瘤,但沒用。 ◎在國企工作的奇妙體驗 成功的公司要跨界轉型,需要革掉自己引以為豪的事物的命。大老闆
陳剛非常有遠見,認為電視購物早晚要完蛋,這是為何要在北京成立
電子商務子公司的原因,所以我的工作他全力相挺,在各種場合表態
支持。然而我也因此知道,組織變革,只有大老闆的支持遠遠不夠。 快樂購是個國企,簡單來說就是股東是當地政府的公司。當年,在湖
南衛視工作的陳剛發現了電視購物是一個可以做大的領域,他在內部
力主創立了這家子公司,在所有人的質疑聲中(賣廣告就好了為什麼
要賣貨?)硬是把這間公司做成了中國第二大。 他是個胸懷遠大,意志堅定,擁有菩薩心腸和霹靂手段的人,既知道
如何在公部門內生存發展,又知道怎麼樣面對市場做生意。他追求事
物的本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把事情推到極致,真理就出來了
。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他是個神仙一樣的人物。 他也非常重視人才,當年從台灣東森購物挖角一位韓國人過去當營運
長(這位韓國同胞是東森當年從韓國挖角到台灣的,可以說幾乎兩岸
的電視購物都是師承自韓國)。他非常欣賞我,以至於後來我要離職
去杭州阿里巴巴支付寶時,是帶著一絲愧疚感離開的。 電視購物的挑戰,遠不只有電子商務,還有2010年興起的網路團購。
(文:黃紹麟)
上一篇: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八)那些從台灣來的人
下一篇: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十)千團大戰影音帶貨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九)電視購物轉型電商 - 2023/05/28 ■ 我在中國工作的日子(八)那些從台灣來的人 - 2023/05/21 ■ 再回首行動網際網路(六):手機通訊軟體是行動支付王者 - 2014/05/25 ■ 漫談電子書(三)從iPad談電子書閱讀器 - 2010/05/23 ■ 談中國電子商務(七)社交網絡將成新一代C2C 電子商務 - 2009/05/24 ■ Web 2.0 再思考(二)「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 2007/05/27 ■ Web 2.0 再思考(一)「關係」才是重點 - 2007/05/20 ■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器(PMP )初探 - 2005/05/29 ■ 以「參與電視」取代「互動電視」 - 2005/05/22 ■ 你願意放棄多少自由? - 2004/05/23 ■ 入口網站不負責任?談線上衝印事件的衝擊 - 2003/05/25 ■ 傳統媒體中箭的部位不大,但是很痛 - 2002/05/26 ■ 無根的一代 - 2001/05/27 ■ 一個人,守著一面牆 - 2001/05/20 ■ 網路股下跌之後 - 2000/05/28 ■ 網際網路的商業化 - 2000/05/21 ■ ISP定位模糊 - 1997/05/20
|